近日,94岁的崔先生因不明原因突然晕倒,家人紧急把他送到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心电图结果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简单说,就是心脏的‘电信号’没法正常传到心室,心脏跳得忽快忽慢,甚至可能突然停跳。”该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洪畅说。
果然,心电监护仪当晚就记录,患者心脏停跳了足足8秒多。
“建议尽快安装起搏器。”洪畅跟家属沟通,这种情况就像心脏的“司令部”坏了,得靠人工起搏器帮它规律跳动。
可问题来了,患者今年已经94岁了,传统起搏器手术让人犯难:老爷子能不能撑过去?
传统起搏器手术需在患者胸口划个5厘米的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做 “囊袋”,再从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线到心脏,最后把起搏器放进“囊袋”。
“老人年纪大,又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病,胸部切口可能愈合慢,且容易感染;静脉血管可能有迂曲钙化,导线置入心肌后也有脱位风险……”就团队纠结时,洪畅为首的手术小组提出了新方案:装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一个如同“小胶囊”的仪器,实际藏着不少“黑科技”。洪畅介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不用切口,不用在胸部划口子做囊袋,也没有导线,避免了导线断裂、脱位的风险;手术创伤小,对高龄老人更友好;恢复速度快,术后不用长时间平躺,第二天就能下地;直接固定在心脏室间隔,脱位概率小,续航能力还强,能长期“站岗”。
医疗团队同患者家属把利弊讲透后,一家人果断拍板:“就用这个无导线的!”
手术当天,主任医师张瑞军同洪畅反复敲定细节。17点手术正式开始:从股静脉送进器械,穿过心脏瓣膜,把“小胶囊”稳稳固定在心肌室间隔,测试参数、固定释放……40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
第二天查房时,崔先生已经能下地走动了,看到医生们,他乐呵呵地竖起了大拇指。
洪畅介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被称为“全球最小心脏起搏器”,它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合为一体,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约2克,因此,又被叫做“胶囊”起搏器。
“胶囊”起搏器经由股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将“胶囊”直接安装于心脏内,当起搏器检测识别到心脏出现心动过缓、停跳等问题时,将会及时通过发放电脉冲信号使患者恢复稳定的心脏跳动。
什么人群更适合使用这种“胶囊”起搏器呢?
老人、年纪较大的人群,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存在肺气肿、肺大疱、或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病人,传统起搏器植入风险较高,更为适合使用“胶囊”起搏器。
“如今,越来越多高龄、体弱的心脏病人靠这个‘小胶囊’重获安稳。”洪畅说。(张洪涛 勾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