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向黔·医者仁心】沈访:作为订单定向医学生 回基层救人就是我的初心

多彩贵州网讯赫章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沈访出生于贵州省赫章县麻塘村。自幼,家人和乡亲们因为猪草机受伤而致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学医,给村里人治手外伤,是他当年报考志愿时最质朴的初衷。

“当时我看到‘农村全科订单定向医学生’政策的时候,太开心了。能学医,还免学费,要求就是要回基层服务6年。我学医不就想给父老乡亲看病吗?国家政策可太好了。”沈访言谈间带着腼腆。“从麻塘村到遵义医学院,要转4趟车,差不多12个小时。但当我第一次背着行李出发去遵义时,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村子,心里充满了兴奋,甚至开始想像自己5年后回到这里,给父老乡亲治病的场景了。”沈访回忆着。

学医是辛苦的,但对沈访来说,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医学院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医学的崇拜感,让他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灯光下,书本页角因反复翻阅而卷曲起毛,窗外由暮色四合到晨光熹微——一张张奖状无声地见证着他的坚持,不断鼓励着他前行的道路。

从大二开始,一边学习临床医学,沈访还抱着多学医药知识的想法,加入了遵义医科大学的“中药材遗传改良”课题组和“感染病学”两个课题组。本科期间和三年规培期间,他以第一和第二发明人身份,为两个课题组拿到了28项专利成果。

爱才的老师试探着问他,要不毕业后申请转研究吧?深造机会更大。沈访想了很久,当时的日记里,他写到,“科研的念头也曾如藤蔓缠绕上我的心。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散发出洁净而冰冷的光,埋首于无菌操作台前研究白及、石斛无菌萌发、悬浮培养、愈伤组织生长的配方,感受转基因小麦的神奇,感受文章、专利被接收时的喜悦,显微镜下染色体的对数依旧历历在目。然而,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悄然滋生,我离那些活生生的、被病痛折磨着的脸庞,似乎越来越远。显微镜下细胞遗传学的世界再精妙,终究无法代替我想治愈那病床上那因痛苦而紧握的手,我还是更想干临床”。

所以,虽然本科和规培期间,他依然在两个课题组学习,但做临床一线医生的想法,至此坚定下来。但两个课题组的参与,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更全面的基础。沈访是全科规培医生,轮转的科室多,要学的东西更多。“我就记得在规培的时候,经常以手术室为家,最高记录我连续3周吃住都在手术室。连续参与学习了50多台手术。说起也怪,真的一点都不觉得累,就觉得好有意思,特别想学!”沈访笑着告诉记者,后面是手术室的老师们“赶他走”,他才依依不舍地从手术室出来。

因为这份努力,三年后,在当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00多名规培医生的考核中,沈访拿到了第5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优秀住培医师”的荣誉。

临近毕业时,又一次考验来了。不止一个人对沈访说,以他的成绩,可以去大医院,不行可以交违约金,去大医院的工资,支付得起违约金。可是沈访觉得,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就得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是国家和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学费、住宿费,还提供生活补助,学成后要到基层履职6年。要做个好医生,首先得做个诚信人,做个心中有国家有群众的人。工作以后还可能会面对考验和诱惑,如果连诚信履约这第一关都没做好,何谈做医生的职业操守?”沈访说。

扎根基层 服务乡亲

规培结束后,沈访踏上全科医生的道路,回到赫章平山镇卫生院工作。那些年,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的关键之年、也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时期。诊室里,满是慢性病老人迟缓的身影与家常絮叨;诊室外,则要完成各种公卫服务与健康管理。初入基层医疗岗位,条件的艰苦超乎想象。药品种类匮乏,医疗设备陈旧简陋,甚至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常因缺少关键药物而束手无策。面对这些困难,沈访决定用自己的双脚踏实前进,从申请要求配备齐全的降压药、抗心衰药等急救药物,到带领团队翻山越岭,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亲自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送检,只为实现全镇老年体检全覆盖。更是在偏远的平山镇卫生院深夜,为突发昏迷的90岁心衰老人成功完成了当地首例危重症抢救!他用精准的医术与无畏的勇气,将老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让乡亲们看到了基层医疗的希望曙光。翻开泛黄的健康扶贫大巡访记录,里面的图片、文字显得尤为清晰。也正是如此,他全面掌握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四类慢病的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在内科外科方面,渐渐也能独当一面。

沈访说,在基层卫生机构,不像大医院分科那么精细,但正因为如此,他更明白了国家这个“全科订单生”的用心良苦和基层群众健康至上的深刻规划意义。

基层群众,太需要医术全面,能帮他们就地解决病痛的医生了。作为卫生院第一个本科医生,沈访的工作渐渐获得十里八乡群众的认可,不光本乡镇的群众找他看病,甚至连附近乡镇,也时有群众慕名而来。“这种感觉很幸福”,沈访说,“学有所用,本身就极其有成就感,而且你治的病人,是小时候抱过你的邻居叔叔,是从小一起打猪草的村小同学。我真的很庆幸我回到了基层,我是实实在在地圆了我少年时的梦想,圆了我第一天离开家去遵义时在车上的梦想。”

2023年,在乡镇卫生院履行完订单合约后,沈访通过选调进入了赫章县人民医院工作。“在急诊,我们最直接地见证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但也一次次被生命的顽强所震撼。一个成功的心肺复苏,一个从死亡线上拉回的重症患者,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什么比亲手挽回一个生命、解除一个家庭的痛苦更能带来职业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价值感,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谈起冲在一线的急诊工作,沈访语气兴奋起来,“我是真的很热爱急诊”,他眼睛亮亮地说。

2024年6月,沈访担任急诊科主任以来,带领急诊团队接诊门急诊患者共计6万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000多人次,其中胸痛患者1000人次,包括高危胸痛300余例。卒中800余人次,创伤1000余人次(严重创伤200)余人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

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5 3全科医生,再加上之前在感染病科及中药材课题组工作的经历,也让沈访的救治水平更加全面。2023年5月,30多岁的患者赵某因反复发热三个多月,就诊多家医疗机构均未检查出病,因病情反复给精神生活造成巨大压力,直到遇到沈访。沈访通过层层分析,不漏一个细节,最终诊断为赵某为“成人斯蒂尔病”,患者带着疑问就诊于重庆新桥医院,再次核实为该病,当时新桥医院的医生这样评价说,一个县城的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能精准诊断该病,在当前县级医院是为数不多的。同样家住纳雍县的物理教师陈某,也是反复发热,多处求医未能解决问题。2024年5月,陈老师慕名来到赫章县人民医院就诊,沈访再次组织科室团队联合外科进行会诊讨论查阅文献,抽丝剥茧,最终诊断为病因。经过救治,患者未再发热,正常回归课堂教书育人。

沈访不仅在医疗救治上冲锋在前,还凭借着卓越的医术、敬业的精神与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执着追求,一心想要努力提升基层医疗的整体水平,但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于是,他积极参与并推动赫章县医院“创伤中心”的组建工作,创新性地提出“1 2 3 N”急救体系,由书记院长统筹规划、分管院长协同急诊、重症、骨科等核心科室共同主导,实现多科室无缝联动。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科室之间的壁垒,让危重患者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精准救治。去年,该中心共收治208例严重创伤患者,治愈率达约98%,这一成绩的取得,背后是沈访及其团队无数次与“死神”惊心动魄的较量,是他们用专业与汗水为患者构筑起的生命防线。

同时,他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坚持执行“无条件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每月通过绿色通道开通人次在500人次以上,抢救室治疗时间中位数从去年的50分钟下降至今年的43分钟,抢救成功率更是攀升至96.1%,这一串串数字,是他用对职业的敬畏与担当谱写的生命之章。

最近,沈访带领急诊科全体同事正在进行医德医风方面的深入学习。他告诉记者,在急诊这一年多的体会,急诊科是医疗服务的“试金石”。这里病情瞬息万变,家属情绪高度紧张,对医生的技术、判断力,尤其是职业操守和人文关怀提出了极高要求。所以,急诊科医生不光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面对焦急、恐慌甚至不理解的家属,如何清晰、耐心、有温度地沟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提升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即使在高压下也能保持尊重和理解。另外,急诊的特点就是, “生命至上”绝对优先:“无论患者身份、经济状况如何,第一时间全力抢救生命是急诊铁律。作为急诊医生,就是要将生命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杜绝任何可能延误救治的行为。”

急诊一线医生的科普亮点:时间就是生命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一名急诊一线医生,沈访现在觉得,抢救治疗固然重要,但如果能有更多的群众多懂一些急救知识,那来医院的概率会下降,到院后得到成功救治的机也会大大增加。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听得太多。但真正入心的,懂得用时间换生命的,还真是不算多。”说到这里,沈访有些迫切,“作为急诊医生,以下三点,是我们做科普时反复强调的,是真能救命的,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知晓”。

1. “时间就是生命”的急症识别:

心梗/脑卒中(重中之重):

核心信息:心梗(胸痛中心!)和脑卒中是急诊最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抢救的黄金时间极其短暂(心梗:<120分钟;脑卒中:静脉溶栓<6小时,去年赫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5例脑梗患者,溶栓只占了11.1%)。

识别要点:心梗:持续不缓解(>15-20分钟)的胸痛/压迫感,常伴大汗、恶心、左上肢放射痛、憋闷感。警惕不典型症状:牙痛、上腹痛、后背痛、呼吸困难(尤其女性/糖尿病患者)。

脑卒中:“‘中风120’口诀: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不清或无法说话)。突发症状还包括:剧烈头痛、单侧肢体麻木、视物不清、行走不稳。”

行动准则:“一旦怀疑,立即拨打120!切勿自行驾车、犹豫不决或等待观察!安静休息,不要自行服药(尤其硝酸甘油需在血压不低时遵医嘱使用)。”强调120调度员会指导初步处理,救护车能最快启动院内绿色通道。

严重创伤:“大出血、严重车祸、高处坠落、意识不清等,同样强调第一时间拨打120,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止血、固定(避免二次伤害)、保持气道通畅(侧卧防窒息)。”

2.急救技能普及(黄金四分钟):

心肺复苏(CPR): “心脏骤停患者,每延迟1分钟抢救,存活率下降7-10%。公众掌握基础CPR至关重要,呼吁公众参加正规急救培训。不要怕做错,按了总比不按好!”

3.常见误区纠正:

“忍一忍就过去了”:对于剧烈胸痛、腹痛、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拖延是致命的。及早就医是关键。

“自行用药掩盖症状”:如不明原因腹痛自行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发热也需查明原因。

“掐人中”万能论:对晕厥或抽搐患者,掐人中无效且可能造成伤害。正确做法是保证安全、侧卧防窒息、记录发作情况、及时送医。

“医疗救治是有限的防线,而健康科普才是无限的保障。”沈访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深入乡村、社区、学校,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致力于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他大力宣传脑梗救治的“中风120口诀”,让“看脸歪、手无力、听讲话不清”的口诀深入人心,呼吁乡亲们在遇到突发脑梗时,务必在“黄金4.5小时”内送医救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创伤处理方面,他不厌其烦地纠正乡亲们错误的急救观念,如不能随意掐人中处理脊柱伤患者等,普及正确的止血、固定、搬运方法,为乡村创伤急救筑好第一道防线。

回首学医一路上的艰辛与汗水、急诊科每日面临的突发紧急,沈访说:“医生最大的成就,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种价值,无法衡量。”从懵懂少年到如今的基层医疗中坚力量,他始终坚守着对医学的热爱与信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来源:健康贵州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