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西安路:用温暖打破偏见壁垒

在社会的角落里,特殊困难人群常常因身体残缺、疾病标签或生活困境,遭遇无形的歧视与隔阂。这些偏见像一道墙,将他们与正常生活隔离开来。而西安路街道正用一次次主动的靠近、一个个温暖的行动,拆除这道墙——他们不因“特殊”而回避,不因“不同”而退缩,用尊重与帮扶证明: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每个困境都应被正视。

跨越地域的援手:让郭大爷重燃活下去的勇气

郭大爷,74岁,系花牌坊社区集体户口,长期在德阳市什邡租房卖菜维生,无子女照料。2024年11月28日,郭大爷务农时在路边晕倒,由路人拨打120送到什邡市人民医院。经医院检查判定郭大爷患有偏瘫、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意识清醒但无说话和自主能力,不仅面临生命垂危的考验,一日三餐和护理费用更是无从着落。

接到医院转介后,街道民生办迅速联动户籍地社区与街道关爱援助服务站,启动跨区域救助,第一时间奔赴什邡市人民医院,在ICU 病房外与医生反复沟通病情,同步前往老人租住地走访,核实无亲属、无固定收入的实际困境。

针对老人无法自主行动、语言表达受限的情况,社区化身"代办员":多次往返补充居住证明与医疗票据,代办低保申请材料,于2025年2月递交街道初审,3月通过民政审批,确保老人从今年4月起每月按时领取低保金。同时,社区整合临时救助、微网实格补贴等政策资源,解决了郭大爷的医疗及护理费用。

考虑到老人出院后的照护需求,街道联合社区找到成都德慈医养中心,4月23日专人专车护送转移,对接个性化康复计划。近日,社工前往看望老人时,他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街道、感谢社区,之前我真的不想活了,是大家让我活了下去。”并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老人右侧肢体活动能力逐步提升,已能自主使用餐具,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推开紧闭的门:为艾滋病患者王大爷筑起温暖的家

枣子巷社区的王大爷,系67岁独居五保老人,患有帕金森、心血管等多种疾病,且有吸毒史,2021年12月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同月被养老院劝回户籍地,身有残疾且无家人照料,个人自理能力极差,只能依靠社区帮扶艰难度日。

王大爷回到社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住宿。社工找到了辖区内的一家旅馆,想在旅馆内租一间房间作为王大爷的临时住所,但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足,旅馆老板不愿接纳。为此,社工多次上门耐心沟通,重点向老板说明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保证王大爷的入住不对其他人造成影响,且会安排志愿者定期提供看护服务。同时,主动提出将与旅馆签订简易协议,清晰界定双方责任与义务,最终打消了老板的顾虑,同意接收王大爷。

把王大爷妥善安置后,社工便开始定期去看望王大爷,主动为他购买生活用品,积极奔波,为他链接各种资源,帮助他申请医疗救助、特困补贴以及微网实格志愿服务。经过不懈努力,成功解决了他的医疗费用问题,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社工还联系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心理疏导,陪伴他一步步走出自卑和绝望的黑暗深渊。

解开偏见的锁:给精神障碍者一份安稳日常

家住金琴南路社区抚琴西南路12号院的黄叔患精神分裂症20年,需每月药物干预,配偶瘫痪在床上。2025年7月21日下午1点半左右,网格员李琴接到黄叔女儿的求助电话,说父亲犯病了,拿起刀在小区门口破口大骂,不让她出门,希望网格员到家里帮助她。

情况紧急,网格员担心黄大爷进一步作出什么过激行为,立即联系了民警雷警官一同去家里了解情况。到了黄叔家里,其女儿说最近黄叔的状态很不稳定,经常出现砸东西、骂人等过激行为,所以想出门打电话给四医院让黄叔去医院接受治疗,黄叔一听到要去医院就开始破口大骂,非常反感到医院治疗,觉得是女儿要害他,便出现了刚才的情形。

网格员了解了情况后,先是安抚了黄叔的情绪,并询问黄叔不愿意去医院的原因,原来是担心妻子没有人照顾,女儿照顾不放心。网格员立即答应黄叔可以帮忙照顾其妻子,会每周定期上门看望,黄叔终于同意了会去医院检查身体,医院检查同时社区还考虑黄叔家庭情况困难,帮助黄叔申请阳光救助,并且帮助黄叔申请精神病人证,申请了残疾人补贴,为黄叔减轻了经济负担。

放下异样的目光:街头救助里的平等尊重

2025年7月11日,西安路街道工作人员在成都中医大省医院地铁站C口日常巡查时,发现了一位蜷缩在垃圾桶旁水泥地上的流浪乞讨者,他头侧巨大的肿瘤溃烂流脓,与汗水、灰尘凝结成刺目的污痂,头颅因沉重的负担歪斜着,面前旧帽中仅有一枚硬币,处境令人揪心。

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后,立即上前开展询问。考虑到他的戒备心理,工作人员保持适当距离蹲身交流,先关切地提醒其伤口在风口易发炎,拉近心理距离。随后,工作人员展开政策告知单,耐心讲解“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的相关救助政策,劝导其不在此处乞讨。面对他的沉默,工作人员还是不放弃,继续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引导其离开原乞讨点前往服务站,进行临时安置。

后续,工作人员将持续关注其身体状况与真实处境,提供针对性帮扶。

打破特殊人群歧视,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帮扶的每个细节里:是为异地老人跨越地域的帮扶,是为艾滋病患者耐心解释的坚持,是对精神障碍者放下偏见的理解,是对街头流浪乞讨者俯身的尊重。这些细碎的行动,一点点消除隔阂,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在这里,没有异样的眼光,只有实实在在的温暖。

这便是西安路街道的温度——以爱为光,照亮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赵家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