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商圈②|一碗沙茶面,在老巷熬出属于自己的温度

写在前面

社区街角的糖水铺、单元楼下的手工烘焙店、楼栋群里的咖啡屋…… 这些散布在居民身边的 “微业态”,构成了社区微商圈的鲜活样本。它们以熟人社会为土壤,以 “步行可达” 为半径,在满足日常所需的同时,生长为社区活力的 “毛细血管”。

清晨7 点,贵阳堰塘街的小巷还浸着微凉,在海边沙茶面店的店门已缓缓拉起。

老板陈新国系上围裙,一边备料一边熬煮汤底。这样的清晨,50多岁的陈新国已重复了近三年。

主打来自海边的味道。

“在贵阳开过很多家店,找不到合心意的沙茶面,我就自己开了一家。” 陈新国笑着说,20 年前他从厦门来到贵阳,做过家常菜馆、猫咖、三明治店,最终在2022 年8月把厦门的味道搬进了这条老巷。

他的沙茶面有着自己的坚持,沙茶酱必须自己炒,不用现成的预制料;海鲜现杀,要空运来的活鲜;连汤底都是前天晚上慢熬,现煮现做。

这种坚持让小店成了“小众款”。他常说,贵阳人爱吃辣,清淡的沙茶面受众不多,客源多是去过厦门的游客、福建老乡,或是吃惯了重口想来点清爽的本地人。

在海边沙茶面小店藏在小巷里。

“我家主要靠回头客,到店需要提前预订,因为有些食材要新鲜需要订。”固执的陈新国将这股韧劲用到了自己的小店里。

也是这份坚持,让他积累了众多熟客,“有个客人6月份才加了我的微信,已经来吃了 4 次火锅,今天还要来吃姜母鸭。”

开店三年,陈新国没少碰难题。刚开业两三个月就遇疫情,关了两个月;外卖平台曾劝他入驻,算了笔账后他摇了头,“抽成高还亏钱。”

老板陈新国。

事实上,他偏不跟着 “内卷”。食材只选好的,价格却从开业到现在没涨过。成本高了,就自己多辛苦点,夫妻二人包揽所有活计,“如果算上人工,基本不赚钱,就赚份辛苦。”

最难的时候,他想过关门。“是客人拉着我坚持。”他记得生意差,熟客们在群里喊 “别关”,还有人劝他涨价,“他们说‘你用料实在,贵点我们也认 ’。”这份认可,成了他撑下去的理由。

他常说,堰塘街这两年火了,咖啡店、小吃店陆续开起来。看着这条街从冷清到热闹,他心里有本账,“小巷子里的店,靠不了过路客,只能靠回头客。食材、卫生、味道,一样都不能含糊。”

新鲜的食材是他的坚持。

他不羡慕那些靠网络宣传爆火的店,在他看来,社区小店的生命力藏在细节里。就像老客知道他的沙茶酱要炒两小时,知道海鲜是当天现备,知道“他不爱聊天但用料实在”。

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开到退休”。“如果客人还来,就请人帮忙,我坐镇看着就行。”他说这话时,仿佛与他的客人早有约定。

在堰塘街的烟火里,这样的小店或许小众,却像一碗慢熬的汤底,用时间和诚意,熬出了属于自己的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