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社区街角的糖水铺、单元楼下的手工烘焙店、楼栋群里的咖啡屋…… 这些散布在居民身边的 “微业态”,构成了社区微商圈的鲜活样本。它们以熟人社会为土壤,以 “步行可达” 为半径,在满足日常所需的同时,生长为社区活力的 “毛细血管”。
在贵阳省府东街的小巷里,藏着一家不大的糖水铺。每天清晨,店主董芳会准时来到店里,熬煮芋头、炖制桃胶,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
这家开于2023年的小店,不仅是周边学生放学后的 “甜蜜据点”,更是社区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它承载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也藏着一份对 “长久生意” 的朴素坚持。
“开这家店,最开始就是为了方便孩子在贵阳上学。” 董芳笑着说,她来自贵州惠水,此前在广州做服装生意,2022年因孩子要在贵阳上学,便和家人回到了贵州。考虑到孩子上下学的时间,她想找一份能灵活兼顾家庭的营生,“开个小店,时间能跟着孩子的作息走,接送方便。”
店面选址时,省府东街的地理位置让她动了心。这里紧邻省府路小学和贵阳二中,每天放学时段,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会填满整条小巷。
老街糖水铺店主董芳
“孩子们都喜欢吃甜的,像杨枝甘露、绿豆沙这些,我家孩子也特别爱。” 董芳说,她特意把价格定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里,“就按孩子手里的零花钱额度来,让他们不用犹豫就能买上一碗。”
除了学生,游客也是小店的常客。“很多人是从小红书上看到的,或者通过美团找来。” 董芳介绍,虽然没上外卖,但线上平台的宣传让不少外地游客循着地址找来,“有重庆的小姑娘,也有回贵州探亲的年轻人,他们说在这里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
贵阳省府东街的小巷里有一家不大的糖水铺
董芳的糖水手艺,源自她在广州的生活经历。“以前在广州,总爱买街头卖的糖水,陈皮香、豆沙甜,特别有烟火气。”
她发现,贵州虽没有吃糖水的传统,但随着生活节奏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这种清甜口感。
不过,直接照搬广州口味可不行。“广州的绿豆沙是浓稠的,一勺挖起来能成坨。但贵州人更习惯绿豆和汤分离,有人爱干一点,有人爱稀一点。” 董芳反复试验,改良出适合贵州本地口味的版本。
一碗糖水里,冰镇绿豆沙清爽解腻,杨枝甘露用当季小台芒打底,椰汁桃胶则是前一晚泡发、用电炖锅慢炖而成,“每一样都是亲手做的,食材得新鲜,口感得对味。”
董芳正在忙碌
这种 “真材实料” 的坚持,让小店攒下了不少回头客。楼上的居民每天中午或傍晚都会来打一碗糖水,隔壁三明治店的老板也是常客。
“熟了之后就像家人朋友,没事会来店里坐会儿聊聊天,哪怕不买东西。” 董芳说,这种社区里的熟稔感,是她最珍惜的。
在她看来,社区小店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接地气”。“房租没那么高,压力小;客源稳定,学生、居民、游客慢慢积累,不像纯靠游客的店,旺季一过就冷清。”
她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旺季时,光绿豆沙一天就能卖27000毫升,足够上百个客人分享,淡季哪怕卖不完,倒掉重新做就行,“亏不了多少,心态放平。”
董芳用一碗碗甜汤,在社区里扎下了根。
对于未来,董芳没有宏大的规划,只想着 “先做好眼前”。“如果客人觉得需要更宽敞的座位,以后有机会再扩大。” 她更看重的是 “长久”, 就像广州那些开了几十年的糖水铺,“等现在的小学生长大了,还能记得这条街有一家陪他们长大的糖水铺,就够了。”
从广州的快节奏到贵阳的慢生活,董芳用一碗碗甜汤,在社区里扎下了根。她说,每天看着孩子们捧着糖水笑盈盈的脸,听着熟客们家长里短的闲聊,就觉得 “这日子踏实又舒服”。
而在省府东街的烟火气里,这样的社区小店,正用它们的温情与坚守,成为城市里最动人的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