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代表队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荣获佳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 通讯员 李英杰 李帅毅

8月20日晚,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圆满落幕。山东代表队在此次汇演中表现亮眼,报送的16件作品中有6件、162名演职人员登上全国舞台,最终以斩获1个特等类节目、5个一类节目的优异成绩,呈现了齐鲁残疾人特殊艺术工作者在生命价值追寻与艺术表达上的卓越风采。

特等类节目——大型器乐合奏《盛世雅乐•宣平之章》,是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舞台(器乐类)上,气势最为磅礴的一个节目。作品复现了清代祭孔雅乐场景:在象征“春秋丁祭”的日晷投影下,依据《孔庙雅乐》的陈设方位,身着三色汉服的86名视障、听障学生及多重障碍学生,将编钟、柷、敔、琴、瑟、笙、箫、笛等八类十七种“八音乐器”鸣响。《宣平之章》是清代文庙丁祭“初献礼”的核心乐章,在清代邱之稑《丁祭礼乐备考》所载古谱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进行严谨考据、复原与创作改编,在律制上创新为更加适合当下观众需求的内容,其文化价值厚重,礼乐精神恢弘。作品所传递的“典雅有序,中正平和”之儒家思想,与“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深度契合,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五个荣获一类节目的作品,同样闪耀着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光辉。

原创歌曲《心之所向》,以表现视障群体追寻光明为主题,唱响直面人生坎坷、于荆棘中寻觅芬芳的坚定信念。纵然身处永夜,心中希望之光不灭,勇气也能在“残缺的身体长出无穷的力量”,赋予生命披荆斩棘的磅礴动能。

原创声乐作品《见旗如面》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情回望党的百年征程,抒发了中华儿女在新时代交汇点上的赤诚心声。歌声是祝福,更是亿万人民红心向党、矢志复兴的铮铮誓言。

器乐节目《太极琴侠》,以二胡重奏的形式,融合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与太极文化,刚柔并济的演奏,意境深邃,通过弓弦的韵律,诠释了“侠之大者”包容天地、守正创新的精神境界,作为器乐类优秀节目登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汇报演出的舞台。

女子群舞《耕织声里听千年》,以山东元素为主要创作题材,以海阳秧歌为艺术语汇,深情描绘一位老人耕耘麦田、守望丰收的生命图景。舞姿粗犷而深情,麦浪翻滚、霞光铺展,阡陌歌谣在天地间回荡,是对大地深沉之爱的无声颂歌。

豫剧《梵王宫》选段《花妈妈昨日来对我言讲》:作为豫剧陈派经典花旦戏,以生动的表演,演绎了元代末年贵族少女耶律含嫣与民间英雄花云之间一段阴差阳错又妙趣横生的姻缘佳话,展现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表演者为视障残疾人反串演出,作品演绎难度很大。

此次全国汇演,32支队伍、2075名演职人员共同奏响了自强不息的生命交响。山东代表队的出色表现,不仅在于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更在于其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深刻文化自觉与昂扬精神风貌——从千年礼乐的庄严复现到民间秧歌的深情演绎,从革命信仰的炽热讴歌到面对磨难的坚韧咏叹,齐鲁儿女用艺术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价值。

成绩的背后是山东对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持续耕耘。山东残疾人特殊艺术工作者以齐鲁文化底蕴为创作背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让极具山东风格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作品走向全国舞台,让山东音符绽放夺目的生命之光,为时代写下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的生动注脚,谱写新时代山东残疾人特殊艺术事业的壮美华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