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治者分享实录——看得见的改变,触得到的新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

在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的自愿戒治康复中心,一场关于 “新生” 的双向奔赴正在悄然上演。作为山东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自愿戒治康复试点单位,该中心自今年 4 月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始终探索打造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医疗戒治为抓手、以 “三期三区” 戒治为载体,辅以心理矫治、康复训练、文化教育、关怀照护等多项保障的 “1 1 3 N” 戒治康复体系,全力帮助未列管药物成瘾人员摆脱依赖、重塑健康人生。近日,三位戒治者分享了他们的改变与成长。

23 岁的小蓝:与母亲和解,读懂 “说不出口的在乎”

我叫小蓝,23岁,大专刚毕业没多久,因识人不清交友不慎,受到“朋友”蛊惑,通过药品来缓解压力。来这之前,我跟妈妈的脾气都像火炮仗,一点就着。最后一次吵架,她摔门说“我再也不会管你了”,我当时想,她怎么这么狠心,我再也不会理她了。

后来,我妈在网上看到自愿戒治康复的相关信息,把我送到了这里,刚入院时,大队长看出我总对着窗外发呆,试探着问“要不要跟家里打个电话?”我立刻摇头,心里像堵着块冰。后来他没再逼我,只是偶尔跟我讲他和家人拌嘴又和好的事。

转折是中心安排的第一次视频通话。屏幕亮起时,我看见我妈头发白了些,她眼神躲闪,说“听队长说你挺好的”,我鼻子一酸,没忍住哭了,说“妈,我想你了”。第二天她便自己开车来中心探视,给我带了我最爱吃的酱菜。本来说好第二天要走,没想到她一来就是半个月,每天睡在我旁边陪我聊天、吃饭,我在想,她也在试着理解我,我也能理解她了。

今天我出院了,我把在这里画的画送给了她,她也给我带来了一束漂亮的捧花。我查了查,那束花的花语是感恩与新的开始。原来和解不是认输,是终于明白,那些说不出口的在乎,比面子重要多了。

17 岁的小琳:走出 “社恐” 壳子,发现 “被回应的温暖”

我叫小琳,17岁。本是性格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纪,我却患上了严重的社恐,把内心封闭起来,极度痛苦,只能靠药物来麻痹自己。两个月前走进这里时,我像只受惊的小兽,把自己缩在壳里。那时候别说说话,有人多看我一眼,我都会浑身发抖,手指绞着衣角能拧出褶子。病房门一关,就抱着膝盖坐在床角,白天听着别人说笑,夜里盯着天花板发呆,觉得全世界都和我隔着层玻璃。

是这里的姐姐们先拉我走出第一步的。她们不催我说话,只是给我递水果时笑着说“今天的水果很好吃”,一起画画时把画笔递到我手里。有天警察叔叔来巡房,我攥着衣角,突然听见自己小声说了句“警官好”,他愣了一下,笑着回了句“你今天气色不错呀”,那天我偷偷开心了好久。

现在我会主动跟大家分享零食,遇到烦心事,我也不再憋在心里,而是与警察姐姐倾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把烦恼说出口,心里真的会轻快很多。原来开口说话没那么难,原来被人回应的感觉,这么暖。

小松:从无法下床到重新 “站” 起,重拾对生活的向往

我是小松,大专毕业后因好奇接触到了“笑气”。曾经我是学校篮球队的得力干将,但现在我因长期吸食“笑气”,根本无法下床活动,吸“笑气”带来的后遗症让双腿像失去了知觉,连走路都成了奢望。但在这里经过康复治疗,我已经可以站起来了!

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到借助康复器械进行平衡感练习,从八段锦习练到平板支撑训练,从肌力训练到体能锻炼,我一点点见证自己身体技能的慢慢复苏,我发现自己能走得更稳、跳得更高、跑得更快了,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韧劲、对抗心魔勇气和康复的信念逐步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这里的运动方式也很新颖多样,除了有跟随康复师的个人训练,还有小型体育竞赛项目和游戏环节,这样的活动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拼搏后的坦然与自豪,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