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21日讯二十年,青丝染白霜;二十年,岁月熬成汤。于海涛,廿载守护植物人母亲,他让病床开出花,让母亲心雪融化。出生在章丘文祖镇一个小山村的于海涛,母亲曾是他生命中的万里晴空,然而突至的噩耗如同重锤,让懵懂少年的世界瞬间崩塌。此去20载,病床前从守望到守护,他用最滚烫的爱把“孝”字写成涓涓诗行。
脑溢血来袭,孝心筑起生命防线
于海涛的母亲是一名邮政储蓄代办员,八十年代的山村,虽然落后偏僻,但是后来因为村里开了三家小煤窑,生活逐渐富起来,小煤窑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母亲就逐户上门以发放奖品的形式帮着大伙儿把钱存进银行。靠着一只杯子、一条毛巾的小小奖励,风雨无阻走街串巷,终于将每户五百、一千的小额存款汇聚起来,从而在章丘县众多代办员中第一个完成百万额度工作业绩。
因母亲工作优秀,1993年章丘县邮政银行奖励他们家一部固定电话,这也是村里仅有的第二部电话。“我妈就是我的天,我一直觉得我妈是永远打不到的。”于海涛说这是他的执念。
美好生活总是短暂的。2005 年 5 月,母亲正在做业务突发右脑“脑溢血”,所幸,后期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生命保住了。接下来就是无微不至的漫长护理。为了防止窒息,每两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气管开口处几秒钟就要滴水湿润,控制不好滴水量就要吸痰,在医院吸痰是按次收费,为了省下护理费,他就自己给母亲吸痰,以至于到现在他也忘不了吸痰时,母亲全身抽搐的痛苦。
有一次夜里,母亲突然被气管分泌物堵住,呼吸急促,于海涛瞬间惊醒,毫不犹豫俯下身,迅速为母亲吸痰。他紧张得手颤抖,生怕耽误哪怕一秒,滴答的时钟婉如命运倒计时,而他每一次努力,都是与死神抗争。
两个月后母亲病情相对稳定,母亲可以做高压氧及其他恢复治疗了。因为母亲比较胖,高压舱门又矮,每次进舱都只能平端着病人进去,而每次他总是坚持陪在舱内直到结束。他回忆说,“舱里那种耳膜穿孔的感觉简直让我痛不欲生,但却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这意味着我妈还有希望……”
三个月住院治疗后出院回家,为了帮助母亲锻炼康复,于海涛每天都陪着母亲在院子里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鼓励她坚持下去。母亲每走一步,都承载着一家人满满的希望。
18年寸步不离,用爱催开生命奇迹
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这个家庭。2006 年 5 月 17 日清晨,母亲左脑再次出血,因这次出血量不大,不懂医疗的他,天真的以为母亲这次很快会好转,但是在光阴荏苒,母亲却始终没有醒来。等来的却是医生沉重告知:“做好最坏打算吧,医学上左右脑两次出血,不是1+1=2,而是1+1 >10 ,即使醒来基本上也是植物人……”
这个结论把他刚刚治愈的心再次推向万丈深渊。“我不相信,不相信我妈会这么倒霉....”接下来的日子,他执拗的怀揣CT片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得到答复都是一致的。
遭遇无情碾压后于海涛还是不肯放弃,他不顾亲戚劝阻,执意把母亲接回自己身边。“每天给我妈喂饭、梳头、按摩,喃喃自语絮叨着少年往事。”他说,“我坚信我妈可以听见并感知到儿的心。”
因为白天需要上班,他必须早上四点起床,为母亲翻身、鼻饲,吸痰。为了防止身体萎缩,他就自学中医按摩,晚上下班后给母亲捏腿捏脚。“后来给我妈抬腿的次数一晚上能到一二百下,腰疼的得扶着墙走路。”大幅度操劳,终于让于海涛病倒了。
那是一个冬夜,凌冽寒风拍打着窗棂。高烧、胃痛,呕吐,一并袭向于海涛。他痛苦地呻吟着,身体蜷缩成一团,想挣扎着去看看妈,却没有力气。他咬着牙,摇摇晃晃摸到母亲床前,泪水汹涌而出,“妈,妈,你醒醒啊,你睁开眼看看儿吧.....”“要是从前,我妈早就心疼地把我抱怀里啦,可是那时候,她像个木偶一样无动于衷。”说起这段经历,于海涛依旧黯然。
“为什么,为什么啊.....”他绝望地闭上双眼,任凭泪水滑落。“我承认被命运击垮了。”他说,那一刻起,他甚至想了很多方法,让母亲安静离去。“我再也不忍心看着妈受罪。”这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信心在黑暗中摇摇欲坠。
“就在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突然一天下班回家,我妈居然神奇的冲我笑了。”于海涛说,“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希望又重新被点燃。”
此后,他毅然决然寸步不离守候在母亲身边。这一守就是18年,这些年来,每一个被母亲哭声惊醒的夜晚,他用手搜遍身下,怕有东西隔着她;每隔两天,他会亲手给妈妈抠大便,怕她会肠梗阻;每天两个小时推背按摩,怕引发坠积性肺炎。“小时候我妈就爱听我唱歌,所以没事就坐在床边给她唱‘大中国’唱‘中华民谣’。”某次医生会诊,忍不住感慨:“这样的病人居然能睁眼、动头,真是奇迹啊!”
爱意接力,越来越多同事加入到“孝心”传承
20年间,酸甜苦辣唯有他心自知,20年间,他在陋室里一笔一划写下爱的模样。
在于海涛办公桌上,一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已经泛黄、卷边:4:30喂药喂水,5:30:翻身扣背,6:30:准备鼻饲......“班长的作息,我们都能背下来。”坐在对面的同事朱立悦说,“入职4年多,耳朵里灌得最多的就是于班长照顾老人的事儿。”
为此,他还讲述了一件接力“守护”的故事。朱立悦负责的小区孤寡老人居多,去年4月一位姓夏的奶奶打电话说家里没电了,冰箱里东西也坏了,朱立悦到达后,经检查是室内总开关线路虚接导致烧毁,小朱看到奶奶年事已高,就免费更换室内开关并帮助老人清理冰箱。夏奶奶特别感动,也非常喜欢眼前这个懂事小年轻。后来家里一有事就给小朱打电话,小朱也开始定期帮助奶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又有一次,朱立悦看到奶奶家中插排严重老化,外壳已经开裂,有很大触电的危险,但老人却说:“我心脏不好,上次住院的钱还报销呢,这些东西能节约就节约吧。”朱立悦听后,立即下楼给老人买了新插排并安装好,临走时,奶奶一口一个“孩子”亲切地叫着,问他啥时候再来。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于海涛学会了各种护理技能,比如按摩四肢、活动筋骨等。后来同事得知后,很多人也愿意跟着学习,他们说,希望这手“绝活”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小宋负责的辖区有一位坐轮椅的客户,平时也是大事小情少不了麻烦小宋,后来小宋主动延伸“服务”,利用下班时间给这偏瘫客户推拿。客户说,“你们电力员工还真是各个身怀绝技啊。”
在为母亲尽孝的20年里,于海涛的善举影响并带动了周围许多同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护”行列,开始主动亲近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后来于海涛干脆发起“守护接力”行动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后有16位同事加入其中,大家各自认领身边熟悉的老人。
认领之后,有的利用空余时间带着老人去医院看病,有的则骑着小“电驴”给老人拿药,还有的帮着老人提菜篮子赶早市。平时也是短不了送吃送喝,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每逢年节,大伙儿凑钱给老人买新衣裳、买好吃的。“这群孩子,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天天盼着见到他们。”老人说。
当越来越多同事加入到“孝心”传承行列中来的时候,于海涛的“低压服务站”又有了一个新的别名“爱心接力站”。其实,20年来,孝心火种从未熄灭,它穿越黑暗,跨过山海,点燃更多人的希望。
这,就是,于海涛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