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安宇 牟静萍
8月13日,荣成威高透析中心血液透析室内,55岁的唐明结束治疗后,与记者聊起了自己与疾病共处的五年。这位机关工作人员,用平和却藏着韧劲的语气讲述着从“无知无畏”到“坦然迎战”的心路历程,言语间透露出对生命的倔强坚守。
从“不知者无畏”到直面糖尿病肾病
2019年,唐明因工作换岗后小腿肿胀,在荣成当地医院初步检查未发现严重问题。直到2020年体检时,肌酐指标异常将他推向内分泌科。“当时医生直接让我住院,说血糖不稳定,还建议趁住院做动静脉内瘘,说‘早晚得做’。”他回忆道,医生的直白曾让他不适,但骨子里的不服输让他没被“吓住”,只是那时仍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
唐明坦言,自己最初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难以接受,一度怀疑结果,但身体的信号不会说谎,他最终明白:“不透析就没活路,但我偏要跟它耗到底,看谁能赢。”
2021年,是唐明就医的转折点。在特殊时期,他与近200名病友被分流至不同医院。“我很幸运被分到荣成威高透析中心。”他感慨道,这里的专业团队和护理服务让他有了“并肩作战”的底气,“护士帽上中级职称很多,一看就是能打硬仗的队伍。”
后来,唐明决定留在威高继续治疗。“这里医生的方案实实在在,我信他们能帮我赢下这场仗。”他对荣成威高透析中心的诊疗方案充满信心。
生死观:从车祸伤残到“生死何忧”
唐明对人生的豁达,藏着不服输的硬气,这源于2016年的一场车祸。当时,他在公务途中于高速上遭遇严重事故,导致9级伤残,在骨科住院近三个月。“那段治疗让我明白,人不能被打倒,得自己站起来。”他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人得自找乐”,却说得更像宣言:“疾病就是个坎,你弱它就强,自己跟自己较劲、跟病魔沟通,把心态理顺了,就没跨不过去的坎。”
这种不服输的心态也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态度上。作为拥有30年工龄的员工,他曾在基层岗位深耕多年,深知“每个病人都是一本需要啃透的书”。
“医生得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方案,不能一刀切。”他举例说,荣成威高透析中心的医护就像“战术灵活的战友”,会根据患者情况“另辟蹊径”,这股专业劲儿让他佩服。
医疗温度:扶贫救助与人性化服务
“荣成威高透析中心的医生和护士们,身上总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温度。”唐明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眼中,这里的医护人员用细致入微的行动,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感受到了关怀。
“你看那些年纪大、行动不方便的病友,每次来这儿根本不用人招呼,医生护士们总能第一时间上前搭把手。扶一把让他们走得稳当些,指导上机流程,把病床调得舒服点……这些细致活儿,他们做得自然又贴心。”唐明细数着日常就诊时的所见所感。
在唐明看来,这种融入日常的人性化服务,早已成为病友们对抗病痛的“精神底气”。“比起单纯的治疗,这份发自内心的关怀更能暖透人心,让我们觉得浑身都有了劲儿,更有勇气坚持下去。”
对于未来,唐明计划退休后继续关注医疗公益。“每个病友的故事里都有不服输的劲儿,这些经验能帮更多人撑下去。”他望向透析室窗外,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
从“不知者无畏”到“生死何忧”,唐明的抗病之路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叙事,更藏着“不服输”的生命力量,也折射出当代医疗体系中人文关怀与技术进步的交融。正如他所说:“疾病是块试金石,扛住,就能活得更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