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文旅市场呈现蓬勃的景象。在湖北,《知音湖北》文旅宣传片重磅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武汉“跳东湖”激活文旅消费新活力;宜昌“两坝一峡”旅游持续升温,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0%以上……然而,除官方景区以外,许多“野景点”也成为了游客打卡的热门。
什么是“野景点”?野景点是指未经过旅游开发、缺乏正规管理与安全管理的自然区域。这些地方往往因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而突然走红,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打卡热潮。
不可否认,野景点保留了自然更原始的风貌,藏匿深山的清澈瀑布、幽静河谷中的潺潺流水、俯瞰峡谷的山间峭壁……这些地方之所以吸引游客,正是因为它们逃离了“流水线”式标准化旅游模式,远离了“人从众”的景区拥堵,实现了“0元游”的低成本出行,追求了“离尘不离城”的宁静体验。再加上,社交平台用“滤镜化”笔记将野景点包装为“世外桃源”,通过“出片率”“小众打卡”满足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却淡化了风险,有的甚至误导了游客。
事故频发,野景点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可估量。据新闻报道显示,近两个月以来,广东惠东未开发的“爱心潭”发生5人溺亡;贵州六盘水猴场乡游客在野外溪流露营时遇山洪;广西剑龙山未经开发,游客登山中暑被困……野景点的魅力,就像“带刺的玫瑰”。大自然的美丽之下,往往隐藏着危险。野景点没有安全设施,缺少护栏、救生设备和应急通道。同时,当前正值汛期,多地强降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及滑坡,自然环境多变、地势复杂。最重要的是监管难度大,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预警。除此之外,随着“流量”一并带来的,还有生活垃圾、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受扰等,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破坏。
协同破局,野景点治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广大游客应提升安全意识,不轻信“网红打卡地”,不冒险涉足未知区域,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前往规范景区游玩。践行“雁过无痕”出行理念,自带垃圾袋,不随意乱丢乱扔。压实各平台主体责任,旅行社不组织游客前往非监管区域的野景点,各平台对于涉嫌野景点的区域应进行智能化安全提醒。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对组织游玩野景点的旅行团队要进行约谈提醒,对危险区域要加大宣传告知,鼓励企业对风景优美的区域进行合理开发,将热门野景点逐渐规范化管理,不再“野”下去。
野景点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大自然与个性化的渴望,但其“野性”需以安全与生态为边界。唯有政府精准治理、平台守土有责、游客理性负责,才能让“野景点”不再“野”下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思晨(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