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时间如潮汐般冲刷着生命的堤岸,当衰老的步履与慢性肾脏病的阴霾交织,生命便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脆弱与坚韧。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肾病老年医学科如同一座矗立在暮年海岸的灯塔,医师们以专业为舟,以仁心为帆,日夜守护着“双重脆弱”的生命航程。
当银发遇见病痛:双重挑战的战场
肾病老年医学科是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集肾脏疾病诊疗、风湿免疫疾病管理及老年综合医疗为一体的特色专科。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0余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主治医师),住院医师3人,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服务。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本身的肾功能就在下降。”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肾病老年科、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王晓彤介绍,老年患者往往“一体多病”,一次普通的感冒可能成为压垮肾脏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颗不慎服用的药物,可能引发一场复杂的代谢风暴。总体来说,老年人的肾脏比较脆弱,呵护肾病和老年患者便成了科室主要的工作内容。
这里的诊室与病房,是老龄化社会与慢性病高发浪潮交汇的前沿。面对老年患者复杂的共病情况,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抽丝剥茧,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多重疾病的迷雾中,精准找到肾脏病治疗的最佳路径,制定个体化方案。每一次用药的剂量调整,每一次透析参数的细微优化,都凝聚着他们对老年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与严谨态度。
专业之光:穿透暮霭的精准与温度
在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下,20至40岁人群的慢性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传统“老年病”正逐渐成为年轻人慢性肾病的主因。
“印象中最年轻的患者是名患尿毒症的17岁女孩,跟着父母来青岛打工,因为平时体弱多病来医院体检,一查才发现已经是尿毒症了。”王晓彤表示,近年来,科室接诊的年轻患者明显增加,肥胖、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尿酸、高血压的年轻人 “比比皆是”。而由于生理年龄的优势,往往身体出现症状时才想到就医。终末期肾病的发展方向就是透析,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面临的就是换肾困扰。今年四月,26岁的小林(化名)因恶心呕吐就医,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必须立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传统血液透析每周3次往返医院的模式给他带来了不小困扰。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小林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最终为其提供了自动腹膜透析(APD)的方式,让他能够在夜间安睡时完成透析,白天则完全自由,无论是工作还是外出旅行,都不再受束缚。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于血管条件普遍不佳的老年患者,建立和维护这条通路更是难上加难。团队凭借精湛的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技术,一次次成功为高龄患者打通生命通道。当血液在透析机中安全运行,那不仅是生理指标的改善,更是生命希望的重新点燃。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目前已成熟开展各类肾脏替代治疗技术,涵盖血液透析(包括在线血滤、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净化等)、腹膜透析(手动CAPD和自动APD)以及肾移植术前术后管理等多个领域。肾内科团队始终秉持着专业与负责的态度,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从各种急慢性肾病治疗到终末期肾脏替代治疗,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守护生命尊严:在暮色中点亮希望之光
技术是基石,而人文关怀则是这座生命灯塔上最温暖的光。面对因疾病陷入绝望的老人,医师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倾听者和开导者,用语言与行动传递着“生命依然值得尊重与热爱”的信念。
科室医护悉心指导家属进行科学的家庭护理,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在生命的终末期,他们专注于缓解痛苦、维护尊严,让每一位老人平静、安详地走过最后旅程。正如一位康复出院的老人家属所言:“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父亲的病,更守护了他晚年的体面与安宁。”
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肾病老年医学科这片特殊的战场上,医师们用双肩扛起的,是专业赋予的责任重担;用双手传递的,是仁心化育的温暖力量。他们深知,守护这些“双重脆弱”的生命,不仅需要精湛医术劈开病痛荆棘,更需要深沉仁爱去照亮暮年归途。
学科带头人
王晓彤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肾病老年科、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现任山东省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血液净化专科分会委员。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研究所进修学习。从事肾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主持完成市级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1部。目前主要致力于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临床工作,在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