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技精映初心丨一位神经外科女医师的30年无影灯岁月

【编者按】白衣执甲,任重道远。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诊室里耐心问诊,于手术台旁精准操作,在急诊室中与时间赛跑,用专业守护着万家灯火……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网推出《德馨技精映初心》特别策划,聚焦医生群体的梦想与坚守,聆听他们的“医”路心声。

大河网讯 “不好意思久等了,手术刚结束,让我稍微整理一下,咱们就开始……”8月15日16时,刚做完今天第三台手术的河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徐欣匆匆回到办公室,右腿已经有点肿胀,在交谈中得知,她紧接着还有一台手术。

一台手术与三十年医患情

研究方向为神经肿瘤,专注于神经系统良、恶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脑恶性胶质瘤、脑转移瘤等的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徐欣近5年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荧光素钠黄荧光显像在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孤立颞角综合征等多方面有专业研究和显著成效。

徐欣将这些成果归功于省肿瘤医院庞大的医疗团队。“我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到这里的神经外科组工作了,当时组里只有3名医生,30年来,我们从一个专业组慢慢扩大到一个独立科室,专业医生壮大到了14名,其中包括一个专门的神经肿瘤的化疗医生,攻克了一个个疑难杂症和危险病例,想想也挺有成就感的。”

回想起自己接过的病患,徐欣感触颇深。每个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都深深地刻在心里,反复回想。

2008年接诊一位肺癌脑转移患者时,当时脑转移瘤的中位生存时间在四个月到一年,医学界对脑转移的常规方案是“手术 全脑放疗”,但是徐欣判断患者生存期较长,全脑放疗的神经损伤风险大于获益,所以她坚持患者选择单纯靶向治疗。患者不理解,接连投诉到卫健委、市长热线。“我反复解释,您要好好地活十年,而不是十个月!”最终患者听从了她的建议。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当年愤怒的投诉者已成为一家小店的店主,每年复查都由衷地感谢:“徐主任,多亏您当初的坚持,我现在才能活得这么好!”

这类案例让徐欣更加笃信: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只做“技术工”,更要当“生命规划师”。 她要求团队对每位患者进行生存预判:“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仅要让患者活得长,还要让他们活得好,重新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达800台,90%以上都是四级手术,而且是以专业的神经系统肿瘤诊治为主。

毫米之间的生死博弈

“神经刀下死生劫,无影灯照天地心”,这或许是对徐欣30年从医经历的最好注解。

“我们的病患有几个特点——发病速度快,手术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但是康复速度也是很快的。”徐欣这样比喻神经外科手术:在脑组织上动刀,就像在豆腐里拆炸弹。

人脑仅占体重2%,却消耗20%的血氧——手术中血管破裂的出血速度都是井喷式的,时刻伴随着生命危险。

显微镜下,镊尖在毫米间隙中游走,避开密布的血管丛。“这台功能区的胶质瘤切除手术,我们用了术中电生理监测,患者清醒状态下配合抬手指,避免损伤运动功能……”

如此精准、高压、紧张的治疗氛围,要求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紧张的工作中,同事们也会互相调侃,每每听到她要进手术室,同事们都会说:“徐大夫,明天见啊!”——因为神经外科的手术时间有时候非常长。

有次为一个患者进行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手术,她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在手术台上,周围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眼前的分毫组织,容不得半点分心。”那台手术结束后,她基本上处于虚脱的状态,无法起身。

“年轻人慌着要扶,我摆手说‘坐会儿’——其实怕他们看见我坚持不住了。”她笑着比画着穿针动作,“虽然现在也有点手抖,但拿手术刀反而更稳。”

每周3天手术时间,最多的时候一天5台手术,她始终需要沉着冷静,就是此时接受采访也是这样——说话柔声细语、不紧不慢。

“这么多年,你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问。

“其实没办法,只有坚持。我们病区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大家都很优秀,但是也确实很累,如果我倒下了,这么多病人怎么办?”徐欣平静地说。

问及减压秘诀,这位主刀医师坦言:“健身教练总催我‘该打鱼了’,可一周能去一次就不错了。”她抚摸神经外科特有的“托手架”说:“它托住的不只是手,更是命。”

从“生命脆弱”到“生命顽强”

“刚入行时,我总感觉生命是很脆弱的。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生命也非常顽强。”转变发生在近十年,“恶性肿瘤晚期脑膜转移患者从深度昏迷到苏醒、从失语到唱歌,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见证奇迹,他们教会我生命的韧性。”

她提及一位被误诊腰椎间盘突出两年的患者:“检查发现是6节脊髓内的血管母细胞瘤伴脊髓空洞症,在MRI技术组的定制脊髓血管扫描和诊断组的完美重建下,术中我们仅开1节椎板就完成肿瘤根治,术后两天患者就正常下床活动了。”“但是神经疾病症状存在很大的隐匿性,一旦有症状感受的话可能就比较严重了,所以一定要定期体检,明确诊断后再正确治疗。”徐欣一再强调。

对于这些年来神经疾病的医疗进步,徐欣认为是技术跃迁让“精准”成为可能,比如神经导航误差从5毫米缩至0.3毫米,荧光造影使肿瘤边界“无所遁形”。

当问及职业生涯的遗憾时,徐欣坦言,胶质瘤的病因仍是谜——已知的电磁辐射、遗传因素仅占10%,它的具体成因还有待我们发现和对症下药。

选择神经外科有没有后悔呢?

徐欣笑着调侃道:“后悔啊!当年选皮肤科多好,从事令人变美的工作,医生和患者都很开心。”可回想当初的选择,则是因为“医治大脑更有挑战性”。

话还没说完,护士已经来通知她准备下一台手术了。

在前往手术室的路上,谈及自己的愿望,她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病人都能够痊愈。不仅能延长生命,还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都能开心快乐地生活。”(莫韶华 牧堃 李艺玮 刘昱渤)

编辑:何心悦审核 :莫韶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