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剑阁县柏梓村:红色精神传帮带 村里好事连成串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 □ 张秋蓉)初秋的阳光洒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柏梓村,水泥路蜿蜒至家家户户,傍晚路灯准时亮起,老人坐在修缮一新的屋檐下唠着家常,村头那条石板路,更像一条无声的纽带,串联起往昔与当下……这一幅幅温馨画面的背后,涌动着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携手共建家园的红色血脉,书写着党群同心奋进乡村振兴,接力奉献的温暖故事。

柏梓村的那股子红色精神,不是啥虚头巴脑的词儿,就是实实在在干事、为大伙着想的劲儿。郭成修路修了十八年,杨子安带头让大伙富起来,胡永猛踏踏实实干实事,左明长自个儿掏腰包给村里装路灯,靠着这股精神,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

郭大爷的锤子,敲出了大伙的暖心路

郭成大爷今年74了,手里的锤子敲了快二十年。2007年有回赶集,他看见有老人在泥路上滑了一跤,心里咯噔一下“这路再不修,还得有人吃亏”。

此后6年,农闲时天未亮他便扛着锤子、铁钎出门,从河里捞石,在坡上凿石,再一块块背回村里铺路。农忙顾着家里,农闲扑在修路,照顾82岁双目失明的母亲之余,硬是凭一双手,筑成三条10余公里青石板路,惠及周围近万村民出行。

如今,老人依旧守着这条路。他还是会经常去巡查这条路,石板松了就敲打敲打,缝儿空了就用沙土填实,下雨了就去通通沟渠,扫除泥沙,把护路的事,默默扛了十几年。有人劝他歇歇,他总笑着说“路好走了,我这心里才踏实,邻里间来往多了,心也离得更近了。”郭大爷铺的不只是路,是让大伙心里都热乎的劲儿。

郭大爷修的石板路

杨支书带个头,修通了赚钱的路

郭成老人的石板路,不仅为乡亲们铺就了出行的便利,更点燃了柏梓村人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村支部书记杨子安,便是这股热情的有力推动者。

杨子安望着三组的“瓜水田”,满心忧虑。道路泥泞不堪,农产品运输艰难,制约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修路的钱,我先捐两个月工资!”村支书杨子安这话一出口,村里人的劲儿就被点燃了。

为了动员更多村民参与,杨子安挨家挨户走访。每到一户,他都耐心地讲解修路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他的话语充满真诚与坚定,打动了每一位村民的心。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杨子虎、杨子贵等负责人带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金额有别,心意相通,很快凑了15万余元。修路那阵子,杨子安天天泡在工地上,量尺寸怕差一厘米,看水泥怕掺了假,天黑了还在工地转悠。短短数月,累计4公里入户水泥路和1公里产业路就修通了。

如今,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农产品能够顺利出村,销售渠道越来越广,村民们的收入也显著增加。杨子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胡书记办实事,把村民的事儿当自家事儿

驻村书记胡永猛,有个小本子,记的全是村民的“小事”:“李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张大哥想找个离家近的活儿”“村西头的水渠堵了”……每一条后面都画着红勾,代表“办妥了”。

胡永猛入户发现监测户王安林家屋顶漏雨,他跑县城、问政策,积极想办法、找资源,最终争取到5000元资金,及时协调材料和工人,三天修好屋顶,让王安林在风雨天里也能住得安心。“胡书记比亲人还上心!”王安林抹着泪说。

胡永猛驻村以来,蹲在田里教种粮,坐在屋里算细账,帮助老百姓解决真问题,把村民的难事当自家事,跑政策、找资源,帮着解决就业难题,他会问“会啥、想干啥”……村民们都说:“胡书记是最靠谱的人,他心里装着柏梓村老百姓,这股实在劲儿难得!”。

左大哥装路灯,照亮了村里的夜

左明长看着村里新亮起来的35盏路灯,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村里没路灯,晚上出门黑灯瞎火,孩子放学得大人去接,老人晚上基本不出门。

他寻思着:“这不行,得让夜里也亮堂起来。”就自己拿出3万多块钱装路灯。除了路灯,他还带着施工队修补1公里破损路、清理排危20多立方排水沟,加固坍塌点3处。有人算过,连人工带材料,他花的钱远超3万,可他总说:“住这儿一辈子,村里就是家里,为村里做点事,应该的。”

干旦池居民点的路灯

现在左大哥装的路灯,不光照亮了路,更照亮了大伙的心。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多了,孩子们在灯下嬉闹,连邻里间的话都多了。有人主动帮着擦路灯,有人义务扫路边的垃圾,大家都想着为村里添把力。

从郭大爷铺的石板路,到杨支书修的水泥路,从胡书记办的一件件暖心事,到左大哥装的一盏盏路灯,柏梓村的路越来越宽,日子越来越甜。杨村老区的红色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是清晰印刻着传承的足迹:是郭大爷手上的老茧,是杨支书额头的汗珠,是胡书记踏遍田埂的脚印,是左大哥眼里的灯火,是一代又一代“爱家乡、为乡亲、敢担当、肯实干”的接力。

这股劲儿传到现在,大伙齐心把家乡变更好,让红色基因在柏梓村永远鲜活。有了这股精神,柏梓村、杨村老区的振兴路肯定越走越敞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