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脊柱与关节外科:微创利刃出鞘,挺起生命脊梁

鲁网8月15日讯在人体这座“生命大厦”中,脊柱是支撑躯干的坚实承重梁,更是生命活力的重要保障。脊柱的健康状况,直接反映着身体的整体机能水平。

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脊柱与关节外科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深耕脊柱微创领域。作为临沂市最早开展椎间盘镜微创技术(MED)的科室,历经20余年发展,其脊柱微创治疗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凭借精湛的技术,科室已帮助数以万计的患者摆脱腰腿疼痛困扰,树立起了享誉省内外的脊柱微创品牌。

微创技术,开启脊柱健康的“微时代”

“传统脊柱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微创脊柱内镜技术仅需1-2厘米的切口,就能精准解决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甚至腰椎滑脱等问题。”脊柱与关节外科主任张希标介绍。

患者刘女士曾因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饱受疼痛折磨,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无效后,慕名来到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治疗,张希标团队为她实施了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融合术(Endo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治疗,仅通过几个微小切口便完成减压、固定和融合。术后,刘女士腰痛及双下肢疼痛消失,恢复迅速。

“EndoTLIF是目前最微创的腰椎融合技术之一,既能达到开放腰椎减压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又大幅减少创伤和恢复时间。”张希标表示。科室还熟练掌握椎间孔镜(PELD)、单侧双通道内镜(UBE)、单孔分体式脊柱内镜(OSE)等技术,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等各类腰椎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们能够精准完成椎弓根钉置钉、椎板关节突切除减压、神经松解、椎间隙处理、融合器置入等操作,这些操作对椎旁肌肉损伤小,对椎管内神经组织干扰小,同时还具有出血少、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医心相伴,用心用情守护患者健康

当见到脊柱与关节外科主任张希标时,他刚刚结束一台手术,来不及休息,就奔赴病房查看其他患者情况。“慢点躺下,让我看看恢复得怎么样了?”面对躺在病床上的老大爷,张希标语气温柔。“过硬的专业技术是取得患者信赖的基础,而以真心换真心的态度,更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病房外,还有一对父子正焦急地等候着张希标。“张主任,您看我儿子这个情况需不需要手术?”父亲满脸忧虑地问道。“我看过片子了,小伙子不用手术,平常注意不要久坐,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微信上问我。”说着,张希标主动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他与患者建立微信联系,定期沟通病情、给予健康指导。无论患者何时有疑问,他总是第一时间耐心解答。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对于脊柱疾病的治疗,不少市民因为不甚了解,时常出现延误就医或者治疗走弯路的情况。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张希标在临床诊疗中追求卓越的同时,也在医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上不遗余力。他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精心发布医学专业内容,将健康服务的触角从“院内”延伸至“身边”,让更多人受益。

精英汇聚,筑牢脊柱关节健康防线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不断学习最新最前沿的手术理念和方式,通过更小的创伤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受益。”张希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先后前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在《中国骨伤》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部。每年,他主刀及参与脊柱手术400余台次,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我们脊柱关节外科以脊柱内镜微创治疗为特色,从2004年MED下单摘髓核技术开始,到成功开展针对椎管狭窄的镜下ULBD技术,再到如今实现腰椎滑脱症MED镜下融合技术的成功应用;从椎间孔镜(PELD),到UBE再到OSE技术,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秉持最新的Endosurg理念,全心全意服务更多沂蒙百姓。”张希标满怀信心地展望科室未来。

目前,脊柱关节外科开放床位26张,拥有一支由6名专业医师组成的精英团队,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团队以“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为科训,注重安全与疗效,以先进娴熟的技术、最优质的服务、最好的疗效为广大颈肩腰腿疼痛朋友保驾护航。

“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治一名病人,交一个朋友。永远做让患者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这既是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脊柱与关节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工作目标,也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常态。正是凭着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坚守与对患者的无私关爱,脊柱与关节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收获了无数患者的赞誉和信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