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栾海明
“钱终于到手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近日枣庄市山亭区某塑料编织袋加工厂的40余名务工人员,在法律援助的帮助下,顺利领到了被拖欠的劳动报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历时半个多月的维权,因多方合力变得温暖而高效。
劳动报酬迟迟未结 务工人员盼来法律援助
2024年5月,山亭区某塑料编织袋加工厂放假后,赵明(化名)等40余名务工人员发现,自己的劳动报酬没了着落。这些报酬里,拖欠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千元,多则达5万元。大家多次向工厂询问,却始终没有结果。无奈之下,他们到镇政府和区人社局反映情况,可加工厂因资金链断裂,加上还欠着外债,确实无力支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提议找法律援助中心试试。抱着一丝希望,40余人来到山亭区法律援助中心。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当即确认他们符合援助条件,第一时间联系了山东宝亭律师事务所,指派律师葛延存专门负责此事。
多方联动加速推进 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葛延存接案后,第一时间与务工人员沟通,仔细查看了工厂出具的欠条——累计未支付的劳动报酬达110余万元。交谈中,葛延存得知一个紧急情况:加工厂正打算转让机器设备,一旦设备被转移,大家的报酬可能更难兑现。
情况紧急,葛延存迅速行动:一边和务工人员沟通,征得同意后,起草材料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一边紧急联系法院,说明情况的紧迫性。法院在接到相关保全申请后,第一时间对加工厂的50余台圆织机、1台大拉丝机(总价值约150万元)进行了查封,并安排专人对相关设备进行看管,避免了资产流失。
为了让事情尽快解决,葛律师又向山亭区人民检察院民行部申请支持。检察院很快批准并重点关注,与律师一起到法院协调,推动案件快速办理。法院当即决定采用速裁程序,安排1名员额法官和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专班处理。经过多次沟通,加工厂经营者洪强(化名)同意在2024年8月18日前一次性付清全部报酬,双方达成人民调解协议,法院对协议进行了确认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从受理到达成协议,仅用了半个多月。
报酬全额到账 法治温情守护劳动者
约定的付款日期到了,加工厂却没能按时支付。务工人员随即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迅速启动程序,确保执行到位。如今,40名务工人员被拖欠的110余万元劳动报酬已全部到账,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从法律援助中心的及时介入,到律师的积极奔走,再到检察院、法院的协同发力,这场维权行动让务工人员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它不仅帮大家拿回了应得的报酬,更让每一个为生活努力打拼的人相信,遇到困难时,总会有温暖的力量守护着他们。
指派机构:枣庄市山亭区法律援助中心
承办人员:山东宝亭律师事务所 葛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