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的拟推荐申报“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引发了社会关注。其中,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事迹,因“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细节,被部分网民质疑“事迹太小”。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却反映出公众对“好人”标准的思考:究竟怎样的事迹,才有资格被称为“好人好事”?平凡的善举,是否值得去鼓励和弘扬?
在此次事件中,齐某的事迹其实不止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点。她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工作中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这些行为,虽未惊天动地,却处处体现着她对家人、对老人的关爱与责任。然而,部分网民仅仅聚焦于 “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细节,认为这样的事迹太过平凡,不足以成为“省级好人”的候选。这种观点,反映出一种对“身边好人”的过高要求,即认为好人必须有非凡的壮举,做出超越常人的贡献。
但实际上,身边好人并非都是遥不可及的英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用的平凡善举,诠释着道德的力量。“中国好人榜”自2008年开展以来,有近1.7 万人(组)入选。这些“中国好人”,有的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有的则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有的向无助者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事迹或许没有“惊天地、泣鬼神”,却同样令人动容,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正能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以孝老爱亲为例,这一美德并非只体现在重大事件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长辈的饮食喜好,为他们做一顿合口味的饭菜,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孝心。这种日常的温情,正是家庭美德的基石。它不需要刻意的宣扬,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人,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样,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对老人的耐心帮助、对他人的点滴关怀,也都是道德的具体体现。这些平凡的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江河。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始终存善念、行善举,一个个平凡,就能源源汇聚、积沙成塔,共同夯实伟大的基座。此次事件中,齐某作为一名00后的基层治理专干,她的事迹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践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关爱家人,关心身边的老人,这种精神值得称道。
各级“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旨在挖掘和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评选过程中,因个别细节引发关注,从一个侧面表明公众还是关注这项有益于社会的评选活动。不怕有关注,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到最初的问题,事迹平凡就不配当好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好人,是一种朴素的道德追求,而非事迹的大小。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同样能够汇聚成强大的道德力量,照亮文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摒弃对“身边好人”的拔高心理,以更加包容、理解的心态,去发现和赞美身边的好人好事。因为,每一个凡人微光,都有可能成为照亮他人、温暖社会的希望之光。
初审: 董蕾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