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苏公立医院首个老年抗衰门诊——
从“治已病”转变为“护健康”,“40 ”人群也受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实习生唐浩哲 通讯员钱丽君董菊褚泽群
“现在带孙子去公园,不用担心摔倒了!”昨天回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抗衰门诊复诊,年过七旬的宋奶奶开心地告诉医生。宋奶奶近两年走路总觉得像踩棉花,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告知这种老年病没办法根治。后来,她在老年抗衰门诊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症状明显改善。
作为江苏公立医院中首个专注于老年健康与抗衰老的特色门诊,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省人医老年抗衰门诊昨天正式开诊。抗衰门诊怎么“抗衰”?与普通老年门诊区别在哪?适用于哪些人群?昨天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从频繁住院到活力回归
抗衰门诊并非简单开药,而是为每名患者量身定制全方位的干预方案。
退休不久的夏大爷患有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慢阻肺等多种慢性病,过去每年要住院3—4次,“最严重的时候,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在前期试运行的老年抗衰门诊上,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徐骁晗主任医师、老年呼吸科吴双双主任医师和康复医学科专家共同为夏大爷制定了“心肺—运动”联合管理方案。
“我们优化了药物组合,教会他正确的呼吸方法,还设计了适合的家务锻炼。”徐骁晗介绍。两个月后,夏大爷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了50米。更令人欣喜的是,夏大爷再没因急性发作住院。“现在每天能做点简单家务,感觉生活又有意义了。”昨天回到正式开诊的抗衰门诊复诊,夏大爷笑道。
省人医院长刘云表示,不同于传统以治疗疾病为核心的模式,该门诊通过多学科整合、全周期干预,从“治已病”转变为“护健康”,重构健康管理新模式,助力中老年人延长健康寿命、提升生活质量。
融入智能科技精准干预
区别于普通老年科门诊,抗衰门诊不仅要治病,更要教会人们如何“老得慢、老得好”。那么,如何让就诊人群不仅延长寿命,更保持活力与尊严?
省人医老年医学科主任段宇解释,从“治病”到“健康维护”的转变,依托于三大支撑体系,“首先是贯穿始终的老年综合评估,通过对躯体功能、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社会支持等多维度测评,为每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其次是多学科团队协作,从疾病控制到心理疏导、从功能康复到营养指导,形成全方位干预网络;最后是闭环式全周期服务,从初诊评估、方案制定,到中期随访调整,再到长期健康管理,确保干预措施落地见效。”
抗衰门诊还融入“智能科技”提升干预精准度。省人医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吴军介绍:“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睡眠等数据,异常时自动预警;借助生物学年龄评估技术,通过血液指标、代谢水平等检测,判断‘实际衰老程度’——有人身份证年龄40岁,生物学年龄可能已达55岁,这会成为重要的干预信号。我们还引入功能医学理念,从细胞代谢、炎症水平等根源入手,结合膳食指导、运动处方,实现‘科学抗衰’。”
抗衰门诊并非“老年人”专属
采访中记者获悉,抗衰门诊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出“40岁管理60岁”的理念。
“从40岁开始科学干预,才能为晚年的高质量生活筑牢根基。”段宇强调,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临床数据显示,40岁左右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问题的人群若不及时干预,到60岁后发生心肌梗死、脑梗等严重疾病的风险会大幅提升;而早期进行科学管理的人群,即便到80岁仍有可能保持自主生活能力,这便是“有质量的长寿”的核心内涵。
针对“40 ”人群,通过衰老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隐患,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进行早期干预,延缓衰老进程;对“50 ”亚健康人群,针对已出现的功能减退问题如体力下降、睡眠质量差等,采用功能医学干预手段,防止亚健康向疾病转化;对“60 ”慢病人群,聚焦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复杂情况,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共病优化管理,减少急性发作和住院次数,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科学管理让每个年龄段都能活出最好状态,真正实现‘老得慢、老得好’!”段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