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每天坚持去书店看书,书店主动留座——
一幕“温暖晨读”,映照全民阅读“最美姿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
清晨的水佐岗,树叶间洒下细碎晨光。83岁的胡迪刚蹒跚下楼,把装着笔记本的公文包放在车篓里,蹬上自行车。骑至家附近的一家书店,他熟练地支好车,拎包入店、挑书、阅读……这样的流程,他已经延续了近4年。
生于1942年的胡迪刚退休前是一名锅炉工人,年轻时候就喜欢看书。“那时每天都在高温锅炉旁忙活十几个小时,业余的时间就很有限。”老人说,退休后,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可以好好看书了。
每天,他早早起床锻炼身体,待晨练结束回家后,一碗热粥下肚,便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出门,开启当天的阅读时光。他有时去南京图书馆,有时前往家附近的书店。即便前些年受了伤腿脚行走不便,但他对出门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
“每次去图书馆大概借四五本书,快的话半个月能看完。”胡迪刚说,“如果去书店,就直接在书店里看,看到午饭时间再回家。”记者跟随老人的脚步,来到其家门口一家书店。站在书架前,他粗糙的手指划过一排历史类书籍,挑选出感兴趣的书。他最爱的还是人文历史类的书。
“人文历史类的书可以让人穿越古今、游览江河山川,更可以让人明白很多道理。”他说,“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体力不似从前,书本却可以为他插上进步的“翅膀”。
最近,他的外孙送了他一本新华字典,他常常放在公文包里,带在身边。那个破旧的公文包里,除了字典,还有他心爱的另一个“宝贝”——笔记本。笔记本里,工整的钢笔字密密麻麻。胡迪刚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到精彩处就会提笔誊抄。他说:“抄一遍,既能记住,以后外孙也能看。”
记者看到,他誊抄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南京的人文历史。“我考考你,冶山道院晓得吧,你知道它的历史吗?”言语间,老人脸上浮现出一抹得意的“小傲娇”。“我来告诉你啊,当年吴王夫差在朝天宫附近呢,设立了冶铸作坊,也就是冶城……”他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南京城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兴衰。
午后,他常带着书去与棋友聚会,顺便传播一下当天在书中收获的新知。过去的棋友如今也成为和他趣味相投的看书人,“听他讲书,比下棋还有滋味。”在胡迪刚影响下,棋友们纷纷向他借书。能把书中内容与人分享,同时引导更多的人爱书、读书,这一点,让胡迪刚倍感自豪。“之前我在书店,有个女学生看到我的笔记本,便提出来想借去看看。但很遗憾,后来由于忘记留联系方式,她没把那本笔记本还给我。”
胡迪刚的阅读故事,恰是南京全民阅读生态的鲜活“注脚”。当湖南路街道得知老人事迹,主动邀请其去辖区内的凤凰国际书城看书。
对于这个新的“宝藏看书地”,胡迪刚赞不绝口:“这儿好,地方大、书多,还有专门看书的座位。”看着眼前的“书海”,他总有种“泡在了蜜罐里”的满足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书城门店经理张莉莉听闻老人事迹后深受触动,随即表态:“虽然现在的书店正在打造‘书店 咖啡 文创’一体的复合业态,让书店成为流量入口,但我们承诺,无论胡老是否购书消费,我们都会为其提供阅读座位。”
这份尊重,恰恰源于已融入城市“血脉”的全民阅读“基因”。
在南京,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南京现有实体书店近千家,不仅数量多,颜值也高。各种便捷设施和阅读服务更是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转角遇见书香”。无论是像胡迪刚这样的白发老者,还是稚嫩孩童,阅读早已浸润了生活。胡迪刚的爱书与书店的留座,更是共同构成了南京这座全球学习型城市的“最美姿态”。
晌午时分,胡迪刚合上书,小心收好笔记本,走出书店。骑上车,越行越远。而明晨,“书香之旅”又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