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他却没有离开“前线”。三十余载光阴,他的“战场”转移到了广袤的田野、喧嚣的街巷和深夜孤灯的案头。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德华只是一名普通新闻报道员,但他却以惊人的9000余篇稿件,在鲁南大地上刻下了一个基层记者最深的足迹。荣获20余项国家省市新闻奖、连续16年成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新华社“十佳签约摄影师”,被评为“中国好人”、“山东好人之星”、省道德模范提名,房德华始终扎根在“三农”报道最前沿,用一篇篇沾满泥土芬芳的新闻,诠释了何为基层记者的责任与荣光。
坚守阵地 战“疫”如战场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郯城疫情防控经验,深入挖掘战“疫”一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房德华不顾可能被传染的危险,深入确诊病例的社区、医院等一线采访拍摄。
2020年1月31日,天还没亮,他就来到京沪高速郯城出入口采访报道,一组《山东郯城:战“疫”道路阻击忙》新闻图片迅速被新华社多条线路播发。新华社主任记者、新华社山东分社图片总监范长国说:“房德华在山东3000多名摄影师当中是佼佼者,他每年在新华社播发通稿都在50组以上。特别是在今年‘战’疫期间,他不顾被传染的风险,不间断地上传播发反映当地防控经验和暖心故事的稿件,得到了总社和分社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称赞。”
2020年1月31日,在京沪高速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出入口,防疫人员对过往车辆驾驶员进行体温检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房德华摄)
2020年2月15日凌晨,一场暴风雪突降郯城。房德华拿起相机,不顾家人劝阻急匆匆赶往郯城县马头镇玉带社区。“玉带社区的11号楼确诊了一例病人,为预防疫情传播,社区居民必须居家隔离,他们的防疫、消毒、生活用品供应都由社区的党员干部负责。我要采访拍摄他们风雪中为民服务的暖心画面。”
“当时你不怕吗?”社区干部曾这样问房德华,“大家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往上冲?”
“记者这个职业有时也很危险,特别是在这个非常时期。人们常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但是,作为记者,作为一名基层通讯报道员,‘疫’线如同战场,不能退缩。医务人员每时都在死神身边,他们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房德华说。
疫情期间,每一则重要信息和鲜活画面的背后,正是无数像房德华这样将镜头对向他人的摄影记者,用默默的付出带给大家希望和力量。
忠孝难两全 未见父亲临终一面
房德华办公桌的台历上,每一页都写有采访的人或事:星期一采访种粮大户赵文争、星期二报道马头小吃、星期三拍摄沂河日出……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特别是和新华社签约后,找俺发稿的单位也越来越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19年,房德华曾在一周之内在《临沂日报》刊发6张新闻图片,打破了《临沂日报》创刊以来乡镇通讯员一周发图记录。
这份成绩的背后,饱含着他辛勤的付出。2019年,房德华的父亲病重,只能靠他们兄弟仨一人一周进行照顾。由于当时积累的工作和采访太多,房德华只能一天赶两稿,白天采访拍摄,晚上传稿。新闻稿件发布就是与时间赛跑,为实现最大传播效果,他总是争分夺秒争取第一时间播发,加班熬夜对他来说成为常态。
自古忠孝难两全,加班加点的工作,让他很难兼顾家庭。在母亲眼中,房德华是家中老大,从小就踏实肯干,到乡里上班后,经常是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天黑才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由于在外奔忙,父亲临终前也没能赶到见最后一面,成为房德华最大的遗憾。他把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深深埋在心底,继续奋战在新闻战场上。
“房德华在马头镇党委工作20多年了,是个老同志、老记者,他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退伍不褪色,每年大量报道反映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稿件,为宣传郯城、推介马头做出了贡献!”马头镇党委书记周正薇评价说。
“为什么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房德华说,他是农民的儿子,离不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要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关注、记录农村发生的喜人变化,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