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囊游” 成文旅顶流,松弛感才是真刚需

这个暑期,“窝囊旅游”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人们以最小的体力消耗换取最大的心理舒适,在出游中寻找真正的放松与愉悦。这种低耗能、重情绪价值、主打“取悦自己”的旅行方式,正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的“新宠”。(8月12日 《工人日报》)

当“特种兵式旅游”的冲锋号角渐弱,“窝囊游”正以慵懒随性的姿态站上文旅市场C位。年轻人不再执着于“3天逛遍8城”的极限挑战,转而拥抱“在民宿躺到自然醒、随机钻进街角咖啡馆”的松弛节奏。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走红,恰恰戳中了当代人对“反内卷”生活的深层渴望——原来文旅市场的真刚需,从来不是密集打卡的成就感,而是卸下疲惫的松弛感。

“窝囊游”的精髓,在于与传统旅游的“功利性”彻底切割。没有精确到分钟的行程表,没有“不打卡等于白来”的焦虑,游客可以在洱海边发呆一下午,在老巷子里跟着猫的脚步偶遇无名小吃,甚至在酒店房间用外卖解锁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城市慢游”搜索量同比上涨240%,带“躺平”“摆烂”标签的民宿预订量激增3倍。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人对旅行意义的重新定义:旅行不再是“任务”,而是“充电”的过程。

文旅市场的应变同样值得关注。景区不再一味堆砌“打卡清单”,而是增设“发呆区”“冥想角”;民宿老板从“行程规划师”变身“本地生活向导”,推荐的不是网红景点而是楼下的宝藏菜市场;旅游APP上线“摆烂模式”,自动屏蔽高强度攻略,推送“随机漫步”“咖啡地图”等轻量内容。这种转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文旅服务,从不是替游客“安排一切”,而是给他们“留白的自由”。

有人质疑“窝囊游”是“浪费时间”,但恰恰是这种“无目的”的体验,让旅行回归本质。在古镇茶馆听一下午雨,在山顶等一场不期而遇的日落,在陌生城市的夜市和摊主闲聊……这些看似“无用”的瞬间,却能治愈都市生活的紧绷神经。正如旅行博主@阿饭所说:“以前旅游是怕错过,现在旅游是怕太累——能让我睡好、吃好、心情好的地方,就是最好的目的地。”

“窝囊游”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文旅消费的观念革命。它告诉我们,旅行不必活成朋友圈的精致模板,不必用步数和照片证明“到此一游”。当文旅市场开始尊重“松弛需求”,当年轻人敢于为“舒服”买单,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旅行方式,或许会让更多人明白:最好的风景,从来都在路上,更在放松下来的心里。毕竟,旅游的终极意义,不就是让身心都找到栖息的角落吗?(汪代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