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职业代退”沦为职业诈骗

张西流

据《工人日报》报道,二手交易平台上存在不少声称能够有偿取消预订的服务链接,标价多在上百元。除了酒店、机票,代退服务的业务还涵盖游戏充值、话费充值、保险保单、教育培训、婚姻介绍、医疗美容、舞蹈健身等各领域,甚至形成了职业代退“黑灰产”。一些离奇的服务内容让消费者直呼“这都能退”?不过,消费者寄希望于花“小钱”保“大钱”,结果却未必如愿。

近年来,打着“维权”旗号的“职业代退”服务,在消费市场悄然兴起。从教育培训到网络游戏,从保险退保到酒店预订,各类代退机构以“专业维权”为名,承诺为消费者解决退费难题。然而,随着黑灰产业链的渗透,部分“职业代退”逐渐异化为“职业诈骗”,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亟待多方合力治理。

“职业代退”的运作模式看似简单:代退人通过话术模板、伪造证据或诉讼施压等手段,帮助消费者向企业索赔退费,并从中抽取高额佣金。表面看,这似乎是消费者维权的捷径,实则暗藏多重风险。一方面,部分代退人以全额退款为诱饵,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随后通过虚假投诉、威胁曝光等手段勒索企业,形成敲诈链条;另一方面,诈骗分子伪装成“专业代退”,收取定金后消失无踪,或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共享屏幕等方式直接盗取资金。北京的张先生因酒店退费被骗千元,河北高女士被套现2500元的案例,正是这一乱象的缩影。更严重的是,代退黑产已形成团伙化、专业化分工,部分机构甚至以法务咨询公司为伪装,加剧了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职业代退”的泛滥折射出消费市场多重矛盾。其一,部分企业退款规则存在漏洞,未严格核验退费申请人身份,为代退人提供可乘之机。其二,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面对复杂流程或拖延处理,被迫转向这些所谓的捷径。其三,监管对代退行为的定性尚不清晰,部分恶意投诉未被及时识别与遏制。此外,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难以辨别代退机构的真伪,加之维权焦虑催生的侥幸心理,进一步助长了诈骗滋生。正如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安志军所言,这是行业漏洞、消费者困境与黑灰产交织的结果。

遏制“职业代退”沦为诈骗,需从源头治理与制度完善双管齐下。首先,企业应强化内部风控,优化退费流程。例如,教育机构增设身份核验环节,游戏公司明确未成年人误充退款路径,保险行业建立“销售误导”证据的规范审核机制。同时,企业需畅通官方维权通道,降低消费者求助代退的动机。特别是,监管部门需重拳打击恶意代退。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恶意索赔处置机制,各地应加快落地细则,将代退中的敲诈勒索行为纳入打击范围。警方需加大对虚假投诉、信息诈骗的侦破力度,斩断黑灰产业链。

再者,平台责任不容缺失。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应严格审核代退广告,对涉及诈骗的账号实施封禁;支付机构需强化异常资金流动的监测,及时拦截可疑交易。此外,消费者需增强风险意识。理性选择维权途径,警惕全额退款、快速处理等夸张承诺,避免因贪利而陷入骗局。若遭遇诈骗,应及时报警止损。

“职业代退”本应是消费维权的补充力量,而非诈骗滋生的温床。唯有通过企业完善规则、监管精准打击、平台严格把关、消费者理性选择,方能铲除黑灰产土壤,让维权回归合法轨道。在构建健康消费生态的进程中,各方需携手共进,莫让“代退”异化为“诈骗”,守护市场的公平与信任。

漫画/沈海涛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