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织牢高温下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网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当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内避暑时,仍有无数一线劳动者坚守在户外高温岗位用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了政策的“遮阳伞”。

湖北省总工会发布的提示函,以清晰的温度界限划出权益“红线”。日最高气温达40℃必须停止露天作业,37℃-40℃时露天作业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需避开午间高温时段,35℃-37℃时应缩短工时并严禁安排加班。

这些具体而微的规定如同刻度精确的权益保障尺,明确了烈日下一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了高温津贴标准为12元/天(发放时间为6-9月),并严令禁止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从制度层面堵住了权益保障落实的“漏洞”。全省5035个工会驿站全员开启“清凉模式”,成为户外劳动者的“避暑港湾”,这些遍布城乡的“清凉据点”,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的降温,更传递着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爱。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展现出细腻的民生关怀。“职工之家”App上开设“清凉微课堂”、健康科普直播等数字化服务则提升进一步了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有机结合。

在强化高温作业安全宣传教育的同时明确规定:因高温天气作业引发事故伤害或经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性中暑的,应按规定依法认定工伤并落实相关保险待遇。让权益保障不仅有了“事前预防”,更有“事后兜底”。

高温权益保障,考验着企业的社会担当,丈量着政府的治理效能,更彰显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刻度。从政策制定的精准发力,到服务阵地的贴心布局,再到权益救济的全面覆盖,湖北正在织密一张立体式的高温权益保障网。不仅凝聚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更推动了社会文明向更高处迈进,让每一位在烈日下坚守的劳动者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社会的善意,在炎炎夏日中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权益“绿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永蕾(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杨虹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