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现金存取新规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8月11日《南国今报》)

此次政策调整,不仅是流程优化,更是金融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它直击群众现金使用痛点:无论是百姓交学费、应急、农户售粮等日常需求,还是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流转,都无需再受繁琐登记束缚。这场“减法”改革,精简了流程,也提升了民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硬性登记”并非“放任不管”。政策保留“大额现金业务信息报送”等监管要求,依托后台数据监测、风险智能预警等科技手段,构建起“前台简化、后台强化”的监管模式。这一模式既保障金融安全,又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了“安全”与“便民”的平衡。正如银行工作人员所言:“现在顾客无需反复填表,系统即可自动识别异常交易,真正做到便利于民、防控风险。”

金融服务的“地气”,本质在于呼应民生需求。从适老化手机银行改造、无障碍服务推广,到取消现金存取硬性登记,这些政策调整都旨在让金融服务突破柜台限制,深度融入民众生活。当农民卖粮提现无阻、小商贩资金支配自由、老年人取钱不再受登记困扰,金融服务才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工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硬性登记的政策,看似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小调整,实则是治理理念的大进步。它提醒我们,好的政策就该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不打扰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提供保障,在尊重民众习惯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期待这样“接地气”的金融改革能持续推进,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便捷、暖心的服务中,感受到民生政策的温度与力量。(吴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