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追星”沦为“追刑”

近年来,多位明星和运动员都曾遭遇“私生粉”追车、手机号泄露导致被电话“轰炸”、个人行程因有粉丝接机引发秩序混乱等情况,起因均来自个人信息泄露。近日,江苏省新沂市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倒卖明星个人信息牟利的案件,多名被告人获刑。检察机关在此提醒,追星需理智,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不是追星“捷径”,勿被畸形“饭圈文化”误导,守住法律底线。(8月10日 《法治日报》)

追星,本是表达对偶像喜爱与欣赏的正当情感,但当这份热情异化为对明星隐私的侵犯,甚至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时,追星便彻底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近年来,买卖明星行程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航班信息到酒店住址,从身份证号到家庭隐私,非法交易猖獗的背后,是一条黑色产业链对法律的践踏,更是对理性追星的警示:别让“追星”沦为“追刑”。

明星行程的非法买卖,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从2022年北京朝阳法院对秦某、李某等人的判决,到近期女粉丝倒卖艺人航班信息获刑的案例,法律红线一次次被触碰。这些案件中,被告人或利用职业便利窃取信息,或通过“饭圈”网络层层倒卖,动辄涉及数千条隐私数据,违法所得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根据《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而法院对涉案人员判处刑罚、禁止从业、公开道歉等复合型处罚,正是对这一乱象的严厉警示。法律明确:明星的隐私权与普通公民同等受保护,任何以“追星”为名的非法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一现象已渗透至未成年人群体。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狂热追星的裹挟下,极易成为非法交易的参与者或受害者。有人为获取偶像信息盲目消费,有人受利益诱惑成为“信息倒爷”,甚至有人因过度追星陷入网络诈骗陷阱。数据显示,部分“饭圈”集资应援案件中,未成年人占比高达70%。法律与教育的双重缺失,正成为亟待填补的漏洞。

深究乱象根源,“饭圈文化”的畸形发展难辞其咎。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明星隐私成为资本炒作的工具,部分粉丝将“掌握偶像动态”视为身份认同的象征,甚至将隐私泄露合理化。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的“黄牛”、中游的代拍、下游的狂热粉丝,共同编织出一张利益网络。一些航空公司、酒店的内部人员受利益驱使,甘愿成为信息泄露的“内鬼”;社交平台上,明码标价的行程信息、代拍照片形成公开市场。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扭曲生态,不仅侵害了明星权益,更扰乱了社会秩序,凸显出监管与治理的迫切性。

要让“追星”回归理性,需多方合力筑牢防线。在法律层面,应持续加大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切断黑色产业链的利益输送;在教育层面,学校、家庭需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警惕“为爱违法”的陷阱;在文化层面,平台与媒体应积极倡导健康追星,通过明星公益行动、正能量话题引导粉丝关注作品而非隐私。唯有法律、教育、监管多管齐下,才能斩断黑色利益链条,重塑清朗“饭圈”生态。

追星是情感的寄托,而非违法的借口。当粉丝为偶像欢呼时,更应牢记:尊重隐私是基本的法律底线,理性追星是成熟的情感表达。莫让盲目热情突破法律红线,莫让“为爱发电”变成“以身试法”。唯有将热爱置于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追星”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成长道路的光,而非引向深渊的暗流。(汪昌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