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何以破圈?他是穿越时空、超越地域的精神纽带

8月7日,立秋时节,一场跨越千年的文脉之约盛大启幕,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在萧山正式成立,“2025贺知章·文笔峰会”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为何称“文笔峰会”?在于“知章故里”萧山有座文笔峰,“文峰拱秀”曾为萧山旧时八景之一。文笔峰北麓,就是如今的知章村。而今,破空而出的“文笔峰会”,激荡着深挖贺知章文化的时代回响。

值得一提的是,文笔峰会现场,采撷自杭州湘湖、绍兴鉴湖、宁波月湖的百余支荷花与莲蓬清香四溢,构成“心连心”的意境,暗喻百颗文心相系,既呼应了贺知章《采莲曲》中“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的名句,更彰显着一份跨越地域、共襄文化盛举的决心。

独特的“乡愁美学”

文笔峰会现场,9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被聘任为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尽管因工作原因未莅临现场,但他传来祝贺视频,倾述他心中的贺知章。

当韩济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时,这位萧山籍科学家眼中闪动着光芒:“这种感情、这样的流露,这是我们萧山人的一种骄傲,因为很少有乡愁能够体现成为文字,而且能够千千万万人一代一代地传诵。”

贺知章的乡愁,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境界。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看来,这是独特的“乡愁美学”。“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山这片吴越形胜之地,孕育了贺知章这位‘清谈风流’的文学巨擘。”他认为,在长安为官五十载,贺知章始终保留着越地方言。无论是自称“四明狂客”,还是晚年回归故土,贺知章始终有一种“越地情怀”。这种故土情结,在其诗歌中反复出现,构成了独特的“乡愁美学”。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可先提出,贺知章一生对于家乡、对于浙东都具有非常深的感情,这是他80余岁仍要回乡的原因。

“《回乡偶书》虽只是一首小诗,但它是中国古今乡愁文学的巅峰。我们应该认定,贺知章是中国历代乡愁文化的顶级代表;应该认定,‘儿童相见不相识’是最厉害的乡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说。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系统梳理了会稽萧山贺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指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文化家族”,“著名文学家贺知章的‘横空出世’,看似孤立偶然的事件,而实际上,它是盛唐时代文教昌明的标志,是唐代历史进程中合乎逻辑的必然。”这份源自深厚家族积淀与文化自觉的乡土认同,是贺知章“乡愁美学”最坚实的底蕴。

同一条运河 同一个贺知章

文笔峰会开幕前,与会专家学者们展开了一场“文化名家行走浙东运河”活动,走进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江寺)、蜀山街道知章村、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实地探访与贺知章息息相关的文化地标。在梦笔桥的明丽波光里,在文笔峰的苍翠山影下,在诗词馆的缕缕墨香中,贺知章的形象在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愈发丰满立体。

行走运河,意义何在?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给出了核心答案:“贺知章是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重要的人文坐标。”他深入分析,中唐前期浙东文人活动空前活跃,不仅与地理、环境有关,“最主要吸引文人的,是这里的名士文化氛围,其中就有贺知章。”在后人的诗里,贺知章已成为象征性人物,代表了一种士人向慕而难以求得的生活境界。

运河,在贺知章的生命中具有独特的坐标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作协诗歌专委会主任、上海语文学会会长林在勇推测,贺知章少小离家就是从西兴古镇渡过茫茫钱塘江,通过京杭大运河前往长安。而他的回家之路,也是从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经西兴古镇回到萧山故里。“他把他的心交给了浙东的山水。他的精神永远留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萧山不仅是贺知章故里,更是浙东运河的璀璨起点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关键源头,曾见证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舟扬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赵剑英评价道。他提出了清晰的四维框架:首要任务是深研精耕,夯实贺知章及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根基,开展系统性研究阐释,编纂“贺知章与浙东运河/唐诗之路研究”等学术著作;加强萧山境内相关历史遗迹、文献资料的系统性普查、整理与保护;打造“诗路起点·运河源头”核心品牌,建设文化公园并策划体验线路;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讲好贺知章故事,最终通过“文化 ”产业融合实现价值转化。

胡可先教授也谈道:“贺知章在浙东唐诗路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现存的作品都是唐诗之路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从时、地、人、史等多个层面展开。”他强调具体研究方向:“就时而言,包括贺知章的生平经历、年代考证、诗文编年等;就地而言,包括诗文的作地、贺知章的足迹等;此外还有其学术影响等维度都需要深入。”

从某种角度看,贺知章的乡愁早就融进了浙东运河里。贺知章文化,也因为运河,滋润着沿线的每一座城市。“贺知章是共同的精神偶像。”文笔峰会现场,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达成这一共识。千百年来,贺知章的身影跨越时空,深度融入各地的人文地理记忆。

林在勇以宁波人的身份动情追溯:“作为宁波月湖后人,深切感悟到贺知章对于甬上人文学脉之启承、明州城市精神之塑造的非凡意义。作为浙东唐诗的后学者,我衷心推重贺知章在浙东唐诗之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共同擘画“贺知章集”

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贺知章。成立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就是要以开放思维,以文化共同体之力整合资源,共同构建“贺知章文化体系”。

“做大做强文化名人IP,从来都不是名人出生地的一家之责。”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会长、萧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韩梦龙表示,他期望以贺知章文化为纽带,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成立为契机,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协同机制,通过对贺知章文化的深度挖掘、活化传承与资源共享,打造文化一体化繁荣的新时代图景。

康震教授说:“贺知章很大,所以我们研究贺知章,往往淡化了籍贯。”他建议,贺知章IP要与萧山文化特色、当代文化需求、学术圈以及浙江文旅战略紧密联系,由此,萧山的贺知章才会变成世界的贺知章。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所言:“杭州继苏东坡研究会后再成立贺知章研究会,双峰并举意义深远。”他强调在地研究的必要性:“需要浙江学者以在地姿态综合发掘文献,细读文本,仔细揣摩,认真解读,在作品中理解贺知章的人生、性格、做官行为及文学书法成就。”

杭州市历史学会会长徐吉军也谈道:“诗文是核心依据,史料是根基,一定要有确切的出处。”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会可以制定长期与短期研究计划,聘请北京、上海及省内权威学者组建跨学科团队,系统整理书法遗存、史料文献、民间传说等,最终编纂《贺知章史料集成》《贺知章研究文集》等学术基石,并委托资深学者撰写《贺知章评传》提供学术定论。

杭商传媒社长兼总编辑、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马晓才认为,纪念贺知章,不仅为保存文化记忆,更是为当代人寻找精神坐标系。贺知章IP的打造,绝非简单的文化复古工程,而是萧山文化强区建设的战略支点。

据悉,杭州贺知章研究会成立后,今年将推进9大项目,旨在构建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具体包括:创排绍剧大戏《贺知章》,拍摄贺知章题材微短剧《柳影狂客》,举办“诗狂归来:贺知章文化展”主题展览,出版发布图书《贺知章集》,开发“折桂少年游”知章文化研学路线,开展浙里乡韵——浙江省油画院走进知章村写生创作活动,开展首届杭州乡村雅集贺知章主题诗歌创作活动,举办“大唐诗狂贺知章主题”少儿书画大赛,制作发布《大唐诗狂贺知章》有声书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