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亮证风波,把该亮的亮出来 ,没那么复杂

几番折腾,通报终于来了,虽然有些细节仍有模糊,难以全面还原事件推进的各种作用因素,比如“工作人员接电话辅警苏某某因自身业务不熟”等,不足以让人信服。但起码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基本理清楚了。

不该“亮”的都亮了,把该亮的亮出来,没有那么复杂。这件事,也许当地还没想明白,就是一个乡村道路上会车让道的事,几句气头话,怎么就成为了全国全网关注的舆论风暴。可以说,这次舆情事件,是对防城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次透视,当事人“平头哥”走了那么多部门,但凡有一个当回事,别老想着“缩”,这事何至于此。也无需再说什么按程序回复没问题了,舆情发酵前,确实没有人站出来认真对待,这是事实。

从整个事情的脉络来看,防城港基层自有一套应对舆情处置的工作预案,出了舆情线下如何应对,宣传口怎么回复,如何核实调查通报等等。然而,显然,这一套流程不论理念还是手段都过时了。习惯性地把舆情当负面,同时对于怎么应对媒体和社会关注,没有提前做好预安排,应对的手段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从今天的通报反过头来梳理整个事情,发现网民大多数的猜疑是纯属想象,什么公安部门的领导,什么伪造证件,渗漏个人信息等等。可当地没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确实给了网民想象的时间与空间,此前发布的支离破碎的信息也让人产生了更多误解。不得不说整个工作确实很被动,一步步把舆情推向顶峰。

当然,并非说风凉话,这个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当地,是个好事。一个小切口,真正地把基层的治理问题反映出来了,包括各个部门的担当履职问题、干部家风问题、乡村治理的乡风文明问题,等等。这或许是个例,但更应是警钟!这些问题,如果一直藏着掖着,那么看似正常的运转之下,必然会积累更多的民怨,会累积更多的风险。风起于青萍之末,“亮证风波”让平静的湖面起了波澜,希望当地能够以此为切入点,不轻易放过这次见微知著、整改提升的机会,真正地让当地的治理水平上一个台阶,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蒋叶俊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