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外卖大战”:企业积极投入竞争,“是对信心的一种表达”

7月26日,一场聚焦“即时经济与扩消费”的高规格闭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强调,以“外卖大战”为表征的即时经济并非内卷,而是一场由技术驱动、深刻改变消费图景的革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主持,尹艳林、王一鸣、陆铭、时建中、蔡昉等重量级学者参会讨论。

即时经济本质:技术驱动的消费范式革命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指出,即时经济拥有鲜明的“两性”与“三化”特征——即时性、可延伸性,以及平台化、本地化、配送职业化。这种新型经济形态,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产物。

“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内耗,而是新技术驱动下对新需求范式的满足。”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淘宝等巨头下场,推动即时经济市场充分竞争。这一变化在宏观层面推动平台创新、激发消费潜力、带动供给侧改革;中观层面倒逼平台为商户深度数字化赋能,打破市场高度集中格局;微观层面则显著优化用户体验,带动商户增产增收,同时提高了骑手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

新型服务业电商崛起:商品即服务时代来临

《新经济学家智库》发表评论指出:随着淘宝入局,“电商 即时经济”的融合模式拉开了一场新型服务业电商的大幕。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餐饮外卖的边界,依托商品零售的强大供给与履约能力,迅速扩大商品即时零售份额,实现了电商远场与近场、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新型服务业电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标准化、产品化改造,将部分服务转化为可线上履约交易的标的,实现“服务即商品”。在一个平台上,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达成深度融合,并借助分钟级履约网络,最终实现“万物到家”向“服务到家”的进化。专家们预见,“新型服务业电商”已显露端倪,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万亿市场前景与消费破局关键

即时经济的市场潜力令与会专家振奋。据市场机构估算,2024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约7800亿元,增速约20%;今年有望突破1万亿,2030年预计将突破2万亿大关。这一增长主要由消费者对便捷高效购物体验的旺盛需求,以及新技术在零售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应用驱动。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关键瓶颈:长期制约已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但短期复苏痛点却在需求侧,核心症结在于居民消费乏力。破局之道在于实现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率的“双重跨越”。然而当前却陷入“逆库兹涅茨化”困境——劳动力向低生产率服务业转移,整体生产率提升缓慢,遭遇“索洛悖论”与“鲍莫尔成本病”的双重夹击。

即时经济正是破局之钥:它依托技术进步,将效率革命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创造出巨大的“消费者剩余”,堪称一场“即时革命”。蔡昉强调,提升消费的根本路径在于“科技、改革、分享”——科技赋能即时经济;改革户籍制度释放2亿农民工消费潜力(预计可提升消费率约1个百分点);分享技术红利,让效率提升惠及全民。

竞争双刃剑

平台间的激烈竞争,成为研讨焦点。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时建中对此表达了独特视角:“中国疫情后,还能看到一个竞争如此激烈和活跃的行业,还有这么多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一个不一定能收回成本的商业机会,其实是对信心的一种表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以辩证视角看待竞争:平台间的竞争背后则是数字智能技术革命推动的电商服务模式重构。他承认即时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问题,如部分平台巨额补贴甚至“0元购”,或利用强势地位要求商户分担成本,因此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则点明即时经济爆发的经济学本质:映射了斯密“分工深化”、科斯“企业边界缩小”和熊彼特“创新理论”三大经典。针对竞争这把“双刃剑”,他提出关键判断标准:非价格竞争(如诋毁对手)需政府果断干预;而判断价格竞争是否“内卷”,核心在于是否“以持续亏损谋求垄断地位”。

政企合力,即时经济重塑消费与就业

即时经济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从“万物到家”走向更深广的“服务到家”,催生海量灵活就业与技能共享。当外卖骑手穿梭于城市楼宇,他们配送的不仅是热气腾腾的餐食,更是一个技术革命与消费变革交织的新时代。

与会代表建议,这场由技术驱动、重塑供需两端的深刻变革,能否真正成为中国消费破局的关键钥匙,不仅取决于平台的创新与竞争,更在于监管层制定政策,打破垄断,优化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多方共赢。

王一鸣强调监管应以“最大化鼓励创新”,推动政府与企业合力制定行业标准和路线图。他更建议将即时经济纳入“十五五”规划顶层设计,打通微观实践与宏观政策。

陆铭则提出前瞻性政策布局:当前旨在打破垄断、拓展增量的竞争格局,应搭建政企协商平台促进行业自律;监管者定期组织利益相关方听证会;预防“服务到家”安全风险;为骑手等灵活就业者谋长远福祉,关键在于“外来人口市民化”与“全国社保一体化”。

责编:张靖雯、王珊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