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派|海螺吹响致富梦

7月24日,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村的烤烟房传来淡淡烤烟香味,时下正是烟叶采摘烘烤季,村民穆小敏打着手电筒,从烤烟房的小窗里依次查看烟叶色泽。

穆小敏查看烟叶烘烤情况

“品质越好,卖价越高。守着烤烟,也能把日子过红火。”穆小敏的脸上写满喜悦与底气,而5年前的她从来没奢望在家门口就能过上赚大钱的生活。

她的故事,就是海螺村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海螺村鼓励党员创办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以党员带动群众创业,努力将村里产业做大做强。

计划年产1200吨的粉丝加工厂建起来了,成片的烟叶种起来了,环境卫生好起来了……穆小敏听到越来越多从家乡传来的好声音。

穆小敏与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师生交谈

外出打工的她,“回家”这个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

2020年,穆小敏回到海螺村,算了一笔经济账,决定从种烤烟开始试水。

为鼓励村民种植烤烟,海螺村在帮扶下建起有近40栋加工室的烤烟房,每栋一年仅需支付350元费用。加工高峰,穆小敏一口气租下15栋。

从开始的50亩,到现在,她又带动弟弟和女婿加入,全家共种植烟草200余亩,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

靠着种烤烟,她在市区买了房子,方便孩子们在城里读书,家里又添置了汽车,方便照看烟田也方便照看孩子。

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师生在海螺村座谈调研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海螺村党委书记陈林常将这句话挂在嘴上。现在海螺村不仅发展起烤烟,养殖、魔芋种植、旅游等多元产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陈林告诉校媒融合调研组,2024年海螺村集体收入达94万元。

海螺村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穆小敏这样的“创业者”。

魔芋种植大户田茂昌

“黑花杆、白花杆、绿花杆……不同的海拔要种不同的品种,这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魔芋种植大户田茂昌蹲在田里,扒开叶片观察魔芋生长情况。

种过香菜,种过玉米,2020年,考虑到种魔芋经济价值高,田茂昌在村里鼓励下,大胆尝试魔芋种植。他爱琢磨、爱动脑,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之余,总想着怎么把魔芋种好。

田茂昌与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系师生交谈

通过几年的种植,他摸索出最适合当地魔芋种植的模式与品种。“魔芋是半阴植物,和玉米套种能起到遮阴的效果,魔芋产量大大提高了。”田茂昌说。

现在他不仅是种植大户,还成了魔芋专家,主动教授村民种植技术。村里土地不够,又到邻村流转土地,魔芋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农忙时节,周边村庄村民都来打短工,一年光支付出去地租、务工费都将近15万元。

田茂昌摸索出玉米与魔芋套种的方法

地处著名的凉都,海螺村同样具有出众的气候资源。“每年夏天全国各地过来纳凉的乘客络绎不绝。”当了海螺村党委书记12年的陈林自豪地说,依托凉爽的气候,海螺村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已小成气候。

“今年已经接待最少6波旅客,根本接待不过来,前两天我还介绍了几十人去旁边家。每天要保证客人吃得好、不重复,可把我愁坏了”。村民冯朝江有了幸福的“烦恼”。

几年前,冯朝江也是外出务工的一员。在苏州经营服装厂13年后,最终因为厂子不景气灰心地回到家乡,却在这里又重燃了希望。

看着家中的闲置房屋,结合当地气候优势与旅游产业,冯朝江多番考察后,决定发展民宿经营。

“现在人们旅游需求高,房间里要有独立卫生间、要有衣柜、硬件设施要齐全……”他脑子活,头头是道地讲着自己的“致富经”。

冯朝江经营的民宿

现在他经营着2400平方米的民宿,一天最多可以容纳80人住宿。带动附近村民也纷纷将自家民房改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下一步要将分散作战的民宿联合起来,进行公司化运营,对服务和价格制定相应的标准。”陈林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已经有20多家民宿想加入进来呢!

不远处,海螺村的村歌响起,“远方的客人,来海螺哟,跳起舞来唱起歌,唱得山花满山合,醉了你我醉海螺……”

指导老师 秦杰 彭勇

贵州教育报记者 岳端

实习生 邱颋钜 郭文兵

编辑 武芮西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