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沈甲亮 菏泽报道
菏泽市定陶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李艳,1999年毕业于山东省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怀揣着一名党员的赤诚与教育者的初心,扎根特教一线二十六载,始终坚守班主任岗位,用满腔母爱为听障与智障儿童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从青丝到华发,她将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些残缺的花朵,在滋养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
1999年的秋天,当年轻的李艳第一次推开聋生教室的门,迎接她的是一片沉寂。孩子们睁着清澈的大眼睛望着她,眼神里充满了对外界声音的茫然与好奇。“和他们说话,他们听不到;想表达关爱,沟通的鸿沟却那样深。”李艳说最初的挑战是巨大的。但她深知,爱是穿透无声壁垒最强大的力量。她默默许下誓言,要让这些困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聋教育阶段,她创新采用“口语 手语 康教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每天清晨,她的教室里总是最早传出声音——那是她带领孩子们进行系统的舌体操、唇操训练。汗水浸透了衣背,嗓子变得沙哑,只为孩子们能喊出一声清晰的“妈妈”。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2005年定陶特教中心逐步转型,开始招收智障学生,李艳的工作重心也从聋教育转向培智教育。面对智力障碍、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类型各异的至纯至简的孩子们,她深知,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匠心的坚守与方法的创新。她积极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们学会生活、融入社会。为此,她潜心钻研《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精细化的“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和障碍特点,制定“一生一案”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她主持的“家政训练室”成为孩子们生活技能启蒙的摇篮。在这里,李艳化身总设计师,将真实生活场景“搬”进课堂。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将复杂的技能分解为数十个可操作的微步骤。在“模拟小厨房”区域,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认识厨具、学习洗菜切菜(使用安全刀具)、开关炉灶。从煮一碗简单的面条开始:如何量取适量的水,如何判断水沸腾,如何安全下面条,如何搅拌防止粘连,如何关火,如何将面条盛入碗中……每一步她都制作了清晰的图示卡片,配合反复的实操演练。
在训练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李艳始终不忘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李艳3次指导学生在市区级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每一次登台,都是对孩子们潜能的有力证明,也是对她匠心教育的最好回馈。李艳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们的任务不是改变他们的轨迹,而是擦亮他们自身的光芒。”
“让每个特殊孩子都有尊严地融入社会。”这是李艳不懈的追求。她深知,关起门来搞教育行不通,必须打破特教与普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她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努力为孩子们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她积极寻求校际合作,多次策划组织普通学校学生与特教中心孩子的联谊活动——“手拉手,共成长”,李艳还积极联系社区资源,打造“社会适应训练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特殊孩子在包容的环境中锻炼了社交能力,也让普通孩子学会了理解、尊重和关爱,播下了平等包容的种子。
在专业提升上,她从未止步。她深知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她积极探索课题研究,深入钻研个别化教育理念,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她参与编写了《智障儿童康复教育概论》一书,撰写的论文《浅谈培智学校劳动技能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心灵的飞跃》在特教权威期刊《现代特殊教育》上发表,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
作为省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她主动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她开放自己的课堂,从教案设计到课堂组织,手把手指导新教师。三年来,她指导的5名年轻教师中,有1人在市级基本功大赛中获奖,2人获市区级优质课。李艳常说:“特教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只有队伍强了,孩子们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十六年特教生涯,青丝渐染霜华。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初心如磐,匠心永恒。李艳用二十六年的坚守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她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菏泽市教育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山东省第二届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山东省特殊教育优秀教学设计遴选三等奖、菏泽市百名优秀思政人物、菏泽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参与编写了《智障儿童康复教育概论》一书并独立撰写第七章《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灵的飞跃》在特殊教育权威期刊《现代特殊教育》上发表、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主持区级课题,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