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太原路小学董晓玲:初心如磐育新苗 韶华倾付杏坛情

大众网记者 沈甲亮 菏泽报道

董晓玲,女,1973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高级教师,现任菏泽市牡丹区太原路小学教师,执教数学和科学学科。曾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三等奖,菏泽市教学论文评比、教学信息化评比一等奖,牡丹区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菏泽名师、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菏泽市教坛精英,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市级、区级的三个研究课题已结题并集结成书出版。

讲台上的粉尘落了又起,董晓玲老师的鬓角已染霜华。“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这十二个字被她写在备课本扉页,更刻进了三十余载的教育年轮里。

她的数学课堂,从未有统一的标准,只是蕴含着对每一个独特生命认知轨迹的深切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兴趣盎然地积极探究知识。她构建的“三维分层”教学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基础薄弱的孩子,她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幻化为生动的“趣味数字接龙”与“闯关算术岛”,在欢笑声中悄然筑牢知识地基;面对中游学生,她精心设计“超市购物”“家庭水电费分析师”等情境任务,让知识在真实生活中扎根生长;面对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她则抛出“节水方案设计师”“牡丹文化中的数学美”等富有挑战的项目,点燃他们探索与创新的火焰。

董晓玲的教育智慧远不止于单个学科的精巧施教,她更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将这份源于生活的魔法迁移到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她带领团队研发学校课程《我为家乡代言》,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乡文化、历史、特色及发展历程,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菏泽美景、美食、书画、非遗等独特的魅力。和学生一起穿行在菏泽牡丹园花圃之间,丈量花田面积、计算花的产量、了解牡丹经济,让学生用数据思维讲述菏泽故事。学生们用实践知识制作宣传文案,满怀着作为菏泽人的骄傲讲述牡丹在菏泽的发展和传奇故事,一个个都化身家乡的推介官。

董晓玲的育人笔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小字:“俯身,方能看见尘埃里的星芒。”放学后的办公室常上演这样的场景:董晓玲给单亲家庭的小琦梳着辫子,轻声细语地讲着“错题本里的进步密码”;她递一本《数学趣谈》,给沉迷于游戏的小宇,用祖冲之的故事点燃少年心里的光。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她能在最浑浊的“尘埃”中,敏锐地辨识出那些被掩盖、被误解、甚至被当事人自己否定的微弱“星芒”,并用无条件的看见、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任,为这微光注入能量,照亮他们迷途的归路。

因这份“看见”与“相信”,她带的班级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所带班级的成绩在全区连年名列前茅。更令人欣慰的是,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已有二十余名学子追随恩师足迹,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家长们感念至深,称她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心灵点灯人”。

2018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一次深入县城偏远乡村学校的经历,让董晓玲震撼于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与资源的匮乏,也深感个体力量的局限。从此,“辐射引领”成为她教育生命新的坐标。她毅然创办名师工作室,将青年老师的成长视作心头最深的牵挂。她深知“独行快,众行远”,不仅开设6场区级讲座倾囊相授经验智慧,更将抽象的“三维分层”理论化作一线教师触手可及的“课堂锦囊”。她带领团队深钻细研,完成《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案例研究》《基于学生差异化学习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等四项市、区级课题,将探索的足迹深深扎根教科研沃土。

三十余载春秋流转,寒来暑往。董晓玲的故事,并非惊天动地的壮阔史诗,而是一曲在日复一日的晨光与暮色中静静流淌的园丁之歌。当时光在指缝间悄然滑落,当最美好的年华化作滋养学生的甘霖,这份沉甸甸的付出早已超越了时间的刻度,沉淀为生命最醇厚的底色,她为无数心灵点亮的灯火,终将汇聚成一片璀璨星河,照亮教育路上更多前行者的脚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