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从“独唱”到“合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十八年奏响区域合作最强音

七月的贵阳,再次因一场持续18年的约定而热潮奔涌。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约而至,十八年风雨同舟,这个中国与东盟唯一的政府间教育合作平台,已从最初的“教育独唱”,壮大为“教育领唱、多领域合唱”的交响舞台。作为永久举办地的贵州,用教育搭桥,在人文交流、科技创新、经贸合作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过去一年,中国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万。青年,始终是这场交响乐中最跃动的音符。泰国学生乔美玲在贵州大数据中心惊叹于“算力之变”,贵州学子胡蝶在泰国课堂以剪纸传递东方美学,缅甸青年安南的侗族大歌在新媒体平台收获百万共鸣——东盟青年们走出课堂,化身“行走的贵州名片”。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将FAST的雄奇、酸汤鱼的风味、苗乡侗寨的淳朴,汇成一幅幅真实、立体、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图景,传向世界四面八方。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者,更成为文化交融的“轻骑兵”,让理解与友谊在互动中生根发芽。

平台的茁壮成长与丰硕成果,赢得了广泛赞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副部长蒋黛兰特别感谢贵州省“在搭建交流平台方面的持续努力”,呼吁继续携手“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金玛诺·蓬玛哈赛则对中国政府的长期支持深表谢意,坚信通过智慧教育与人文交流,双方将共同赋能青年一代,浇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些评价,正是交流周平台价值与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的起点,交流周正以更宏大的格局和创新的模式,开启合作新篇章。 全年116场活动次第展开,构建起立体化的交流网络。形式新颖多元的音乐节、美食文化展演、电竞嘉年华等创新项目,推动人文交流与贵州文旅激情碰撞,打造互动新样板。

60余项合作协议陆续签署,8个海外学院和联合研究院加速建设,6个跨国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人才通道,3个高水平职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1100名东盟青年即将踏上贵州研学之旅——这些即将落地的累累硕果,标志着平台功能持续拓展,区域合作动能奔涌不息。

十八载弦歌不辍,一桥飞架万重山。这座以教育为基石的桥梁,连通的早已超越知识的殿堂,更延伸向发展的机遇、文化的理解与心灵的共鸣。

昔日西南腹地的贵州,正借教育之桥跃升为开放前沿。展望未来,我们深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以更加开放的襟怀、更加创新的姿态,持续为构建休戚与共的区域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动力,让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滋养友谊之花常开不败,牵引中国与东盟各国——心愈近,情愈深,路愈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谌贵璇 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贺琰竹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陈诗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