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迪
34岁的市场总监李婷婷(化名)已被失眠折磨半年。7月21日凌晨,她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第17次按下手机亮屏键时,距离起床只剩3小时。“数羊、喝牛奶、吃褪黑素都试过,最后发现自己连‘装睡’都做不到。”她声音疲惫,曾连续三周每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白天全靠美式咖啡提神。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仅7.06小时—7.18小时,近半数(48.5%)正经历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等困扰。在此背景下,一个新兴职业——睡眠健康管理师,正悄然成为守护国人梦乡的“摆渡人”。
29岁的程序员周明(化名)同样被睡眠问题纠缠。他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长期在室内对着电脑屏幕,项目压力也如影随形。“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各种工作上的事、生活中的琐事一直在脑海里转,根本没办法入睡。”周明无奈地说。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数月,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还时常感到头晕乏力。
无奈之下,周明咨询了从事睡眠健康管理工作的李然。李然为他做的7天睡眠监测显示:深度睡眠占比仅8%(正常应为15%—25%),入睡潜伏期长达11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达6次。“长期熬夜打乱了生物钟,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李然解释道。针对周明的情况,改善焦虑情绪、告别“睡前刷手机”等认知行为干预是重点。此外,因周明长期在室内工作缺乏自然光照,李然建议他每天清晨进行适量户外活动,利用晨光调节生物钟。
2025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拟将“睡眠健康管理师”纳入新增工种目录,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助人们进行睡眠数据监测存储、风险评估分析、非医疗干预指导、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以及长期睡眠健康管理等。
睡眠障碍并非小问题,它分为七大类共98种疾病类型,诱因涉及心理、精神、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于剑扉指出:“失眠和呼吸暂停是现代人睡眠障碍的两种突出表现,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干预,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呼吸暂停甚至会导致缺氧,损害全身器官系统。”
面对如此复杂且需专业应对的睡眠问题,当前市场上的服务供给却呈现出明显的错位与乱象。记者打开“大众点评”App,在南京地区搜索“睡眠”“失眠”关键词,显示的结果多为按摩养生馆、心理咨询、高压氧舱馆、中医理疗馆等类目。虽然商家打着“助眠”的宣传语,但点开详情页会发现,实际提供的仍是传统服务项目。而目前网上流行的“哄睡师服务”,从业者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不少业内专家表示,“专业服务供给不足催生市场乱象,规范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例如,一些养生馆、健康馆里出现了不少“山寨睡眠师”,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却打着改善睡眠的旗号招揽顾客,不仅无法解决消费者的睡眠问题,甚至可能延误病情。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专业睡眠健康管理技能培训,主要面向执业医师开展。业内专家介绍,睡眠健康管理师的行业标准及从业资格认定标准正在加紧制定,这将为非执业医师从事睡眠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导,助力行业规范发展,为更多人守护好每一个安稳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