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相遇南京,“译”见钟情

南京作家与国际翻译家千里迢迢“双向奔赴”

惊喜!相遇南京,“译”见钟情

作家鲁敏(左)和翻译家米拉(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而文学翻译,更是关乎人心与情感。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南京,开启了一场寻求人生共鸣的相遇。

胡弦与夏海明:从线上到线下“网友见面”

“我们一直在线上交流,还没见过面。”南京作家胡弦与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之间的这个遗憾,终于通过此次研讨会得到弥补。

夏海明长期从事翻译工作,他的故乡在巴塞罗那。作为一名科幻迷,他曾将刘慈欣、宝树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出版。这一次,他选择了南京诗人胡弦的诗集《定风波》。这是胡弦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推出的一本诗集,展现了他对历史与文化的洞察、思考、探究。

“翻译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走出版流程。”夏海明介绍,预计很快就能见到西班牙语版《定风波》。“翻译不单是突破语种上的障碍,还包括文化上面的。”在胡弦看来,夏海明作为一位汉学家,“水平已经很高,对中国相当了解。”

研讨会报到那天下午,胡弦早早就来到了现场。越过人群,他们相互认出了对方,大笑中,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鲁敏与米拉:千里迢迢送来“大惊喜”

“我想给她一个大的惊喜!”埃及文学翻译家米拉带着一脸笑意说。站在她面前的是南京作家鲁敏。

谜底揭开,鲁敏哇的一声叫了起来。那是一本新鲜出炉的阿拉伯语版《六人晚餐》——鲁敏是原作者,米拉是这本书的翻译。借着此次来南京的机会,米拉把它从埃及带到了南京,亲自呈到鲁敏面前。阿拉伯语版《六人晚餐》封面极具中国元素,六双筷子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只青花瓷盘,风格浓郁,紧扣小说主题。

鲁敏的作品深受海外出版市场和读者欢迎。其中,创作于2012年的《六人晚餐》,自出版以来已被译为20余种语言。“这类现实题材小说很受阿拉伯读者欢迎。”米拉用一年多的时间翻译了鲁敏的这部作品,完全沉浸其中,为其中人物与命运的斗争而感叹。

在鲁敏印象中,米拉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家非常了解,甚至还用中文写了一篇作品,在中国杂志上发表,“各个翻译家的风格不一样,米拉不需要跟我进行很多交流,就能够很圆满很独立地把作品翻译出来。”

鲁敏告诉记者,她和米拉曾就图书封面在微信上沟通过几次,但米拉就是不肯告诉她最后是什么样。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米拉竟用如此方式把作品送给她,“何等浪漫,何等热烈。”

韩东与苏菲:“回南京”轻松报出“名小吃”

“我来过南京好几次,在南京有不少朋友……”法国汉学家苏菲将这一次来南京称作“回南京”。距离她上一次在中国,已相隔7年之久。她很兴奋,也很激动,落地南京后,她跟着作家韩东去了响堂村等新晋网红打卡地。

苏菲有在中国长达9年的生活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她对韩东作品的研究和翻译,从其博士论文就已开始,二人早已处得“像老朋友一样”。

“他们带我参观博物馆,听讲座,参加文化活动,也带我去看南京的名胜古迹,比如明城墙、鸡鸣寺、甘熙故居等。”时隔多年,苏菲依然能轻松报出很多地名,说起朋友带她去吃南京小吃,她又是一脸的兴奋,“我很喜欢南京的菊叶汤包、鸡汁回卤干、桂花糖芋苗,等等。南京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我也非常喜欢在南大附近逛逛。”

韩东出名很早,在1983年就写出了闻名遐迩的《有关大雁塔》,后凭借诗集《奇迹》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据介绍,他一开始还有把苏菲当作游客的感觉,后来就带她去一些他自己觉得很舒服的地方。他们去了溧水,去了高淳,赏菊、啃螃蟹。这一次,韩东又带苏菲去了江北的响堂村。在他看来,南京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一定是苏菲也很喜欢的。

在此期间,苏菲向他询问了有关中国的问题,韩东也会把他认为国内最好的作家诗人推荐给她。如今,苏菲还参与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与同事合作翻译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的《翻译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