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22日讯(记者 崔新孝 通讯员 徐艳 张世冉)近日,一位7岁便在日本定居,饱受心理与躯体双重困扰的年轻学子,在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病区经过以药物及内观疗法、森田疗法为核心的动静双维系统治疗下,终于走出阴霾,重焕新生。
回溯三年,患者饱受躯体症状和精神情绪困扰的双重折磨。反复地胃肠不适、便秘、焦虑、多疑、失眠,甚至出现“身体融化”的异常感受,于日本多家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诊疗无果。
转机始于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病区的住院治疗。在张勤峰主任的带领下,医护团队精准研判病情,为其量身定制了“药物治疗 内观疗法与森田疗法 动静双维康复活动”的综合方案。在一次次反思中,她不断观察到家人及周围的人对她的爱意,场景一幕幕涌现……她在对家风、家教、家乡的内观时,儿时家乡的关爱及家族文化的自信又重新展现,让她感受到爱与自信,内心的安全感再次建立。
痛点突围:内观森田疗法的本土价值
患者经历极具代表性——躯体症状与复杂情绪行为的双重压力,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反复检查与药物治疗屡屡碰壁。内观森田疗法不纠缠于患者症状,而是引导患者接纳身体不适的存在,同时通过内观深刻洞察症状背后的人际与情感动力,为破解这类复杂心身困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其效果往往是单纯药物难以企及的。当患者在内观中真正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体会到亲人无条件的爱,其改变的内在动机被极大激发。这不仅提高了对后续药物、康复活动的接受度,更能形成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体治疗效率。
本土适配:改良内观森田的“中国智慧”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精神医学专家赴日本学习内观疗法和森田疗法。他们发现这两种疗法在理念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鸣,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文化差异。传统内观、森田疗法要在中国土壤扎根,必然需要适应本土文化与医疗现实。
学成归国后,学者们开始了系统的本土化改良,将耻感文化影响下的病理观,转化为积极的责任教育;用儒家“修身自省”理念诠释内观,用“知行合一”思想强化森田的行动导向,最终形成了以东方哲学为根基、操作更弹性、家庭参与度高、融合现代心理学元素的本土疗法体系,成为中国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流派,展现了文化自觉与学术创新的成功结合。
照亮前路:本土心身医学的启示
这位年轻女性的蜕变并非孤例。改良内观森田疗法在国内的应用,其价值远超个案成功本身,为复杂心身疾病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了一条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强调内在体验与行动改变的本土化、整合式干预路径。推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落地,其成功实践是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在中国临床的生动体现,有力证明仅靠药物或仅靠谈话并非万能,整合才是方向。
当“身体融化”的痛苦被理解,当紧闭的房门重新向家人打开——这不仅是症状的缓解,更是一个破碎世界的重建。内观森田疗法,这门融合了东方哲学与本土智慧的心理治疗技艺,正在中国心身医学的土壤中,为更多患者开辟出一条回归生活、修复联结的温暖归途。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