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滨江区社区版“多代同楼”长者陪伴项目“我爱饭米粒”第二批陪伴者见面会暨结对仪式举行。相较去年首次招募,“饭米粒”不仅人数增加,年龄范围拓展,陪伴模式也焕新升级。
7月16日,笔者来到新州社区,探访由志愿者小胡和王奶奶(化名)组成的“新家庭”。
有“核心陪伴者”
还配备坚实“后援团”
“以前一个人在家,经常电视开一天,没人说话,也不愿意下楼。”王奶奶说,如今有了小胡,情况大不一样,不仅有人陪她聊天、散步,还会带她参加各种活动。
小胡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同时也是参与了两届的优秀志愿者。
今年招募采取“1 X”新模式,招募的50人中,20名为核心结对陪伴者。
此前,小胡曾面对“出差没法陪伴老人”的难题,如今有了坚实“后援团”,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社区版“多代同楼”项目负责人宋天文解释,就是一位核心陪伴者固定结对一位老人,同时还有一群后备陪伴者,当老人有个性化或紧急需求,而结对陪伴者不能响应时,可在管理小程序上发起需求,整个“饭米粒”陪伴者团队都可认领。
面试亮“绝活”
平均要聊半小时以上
“大家都特别积极,面试人均时长达到半小时以上。”宋天文说。
00后小项拿着自己编织的布偶、围裙等来面试。她说自己平常就会帮奶奶缝制衣物,在社区集市里,还帮老人编织工艺品售卖。
还有志愿者带着母亲来面试。32岁的赵女士虽然平常不住在滨江,但希望周末能过来添把力。赵女士的母亲现场为女儿“打call”(网络用语,意为加油):“虽然年轻人工作忙,但她经常会陪我散步聊天,我非常支持她做公益。”
48岁的孙女士是此次招募的陪伴者中年龄相对偏大的。在面试中她谈及,自己经营的公司业务范围是健康养生领域,很对口。而且,她即将退休,不仅时间充裕,也和老人们更有共同语言。
提高年龄上限
让“多代”更丰富
这就不得不提到今年的另一个变化,年龄上限从40岁提高到65岁。
“我们想让‘多代同楼’里的‘多代’更丰富。”宋天文说,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升级形成“1 X”的架构,并且从年龄、经历、居住地等多方面拓宽,进一步丰富了陪伴者和陪伴内容的构成。
从养老机构试点,到覆盖滨江区30个社区场景,“多代同楼”正努力编织一个更大的“全龄友好生态圈”。在杭州,跨越年龄的非亲家人式关系与陪伴,正成为化解孤独的一剂良方,让老有所依,少有所获,社区更有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