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推出“教师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以真实而鲜活的叙事传递教育温度,展现荆楚大地教师用爱与责任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梦想的动人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许文秀 实习生谢芷珊、池树冉)
青春力量,幼教新声。在武汉市江汉区稚乐幼儿园这片童趣盎然的园地里,90后党员教师曾晓雨正以热忱书写着自己的幼教故事。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年轻血液,她将幼儿园的“五乐”理念与自然体验、劳动教育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探索世界,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会玩、懂娃、敢尝试” 做孩子们的“大朋友”
“新时代的好老师,得是‘会玩、懂娃、敢尝试’的‘大朋友’。”曾晓雨这样诠释自己的角色。
她深知孩子的成长密码,就藏在每一次游戏的欢笑、每一个温暖的拥抱里。“3岁孩子喜欢重复玩一个游戏是在建立安全感,5岁孩子总问‘为什么’是在发展逻辑思维。”曾晓雨善于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在“乐成长”的旗帜下,以“懂娃”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曾晓雨所说的“会玩”则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创造力。当孩子们痴迷于“盲盒”文化,她巧妙衍生出“故事盲盒”小课堂,每天抽一个绘本片段,与孩子们共同编织故事新结局;她将童年记忆中的“跳房子”升级为“数字跳房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当黏土恐龙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千奇百怪的“四不像”,他们天马行空的解释让她欣然接受。“吃了西瓜的恐龙”“爱睡觉的恐龙”……这些“不完美的快乐”,比标准答案更接近“乐探索”的真谛。
让“五乐”扎根泥土 劳动教育在自然中生长
作为一位年轻却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曾晓雨深植于稚乐幼儿园“自然成长”理念的沃土,以劳动教育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在她看来,劳动并非任务,而是孩子触摸世界、理解生命最自然的路径,是“乐生活”的生动课堂。
她巧妙地把孩子们的兴趣点转化为亲身体验。当动画片《海底小纵队》让孩子们沉醉其中,她便带他们亲手养金鱼、观察水草,再用画笔描绘孩子们心里的“海底世界”;当孩子们对机器人充满好奇,她便引导大家收集纸箱、瓶盖,合作制作“手工机器人”,并赋予它们“帮助小朋友”的故事。在“乐创造”的氛围里,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亲身体验到的真实世界,远比屏幕里的虚拟世界更真实有趣。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更是劳动教育的鲜活教材。孩子们第一次叠被子时的笨拙与认真、合作搭成积木城堡时的欢呼、甚至争吵后主动伸出的和解的小手,都被她细心捕捉。她将这些珍贵的成长轨迹制作成充满童趣的短视频,配上孩子们稚嫩的语言,让成长清晰可见,让“乐成长”的理念在细微处生根发芽。
家园共育 共绘成长“晴雨表”
曾晓雨深知,真正的教育合力,建立在理解与信任之上。
她在班级创设了“每日小剧场”微信群,将镜头对准孩子们,定时在群里发送孩子们的活动照片,记录着孩子们学数字、识字启蒙等瞬间,直观地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玩中学”的神奇魔力;她还在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片“成长树”,这棵特别的树是由孩子们的日记本组成的,日记本里没有抽象的评价标签,只有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的“看得见的进步”......
“创新从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触摸草叶上的露珠、倾听花园里的蝉鸣,把教育酿成一罐会冒泡的蜂蜜。”当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融入教育事业,当党员的责任担当与教师的纯真热忱碰撞,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曾晓雨这样的老师俯下身去,让孩子们在充满爱与温暖的土壤上恣意生长。【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