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直播间来了南航“学霸主播”

助农直播现场︒李润联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

“大家看这里!这口梅干菜扣肉锅巴,咬下去全是皖南农家的烟火气。”镜头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举着特产卖力吆喝;直播间里,“南航·青行泾商”几个大字格外亮眼。这个夏天,这支11人的“00后”团队扎进宣城泾县的山山水水,用直播间里的热闹劲儿,给乡村振兴添了把青春之火。

这是“南航·青行泾商”团队第三次走进泾县。刚到泾县,同学们就开启“学霸模式”,跟着泾县供销社工作人员进行选品调研,尝一下皖南春笋的鲜嫩,看一看锅巴的制作工艺,泡一杯茶细品一下。“没有防腐剂的竹笋能存放多久?”“梅干菜的晾晒要几天才够味?”一连串考察询问之后,才敲定了锅巴、竹笋、茶叶这“泾县三件套”上直播间。

为确保直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提前学习直播设备的调试,从网络环境到灯光角度,从商品摆放到背景搭建,逐一优化;直播组的同学更是在抵达当晚即投入话术打磨。“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想着能帮老乡多卖一单是一单,反而放得开了。”本次“南航·青行泾商”团队队长张潇雅告诉记者,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助农直播。

主播们在镜头前“花样整活”,咬一口锅巴,嚼一节笋子,力图将产品的色香味形精准传达给直播间的观众。后台更是忙得像“作战指挥室”,直播助理实时在线解答各种咨询,后台工作人员则密切监控直播进程,记录关键信息。“听到订单提示音响起来,就觉得值!”张潇雅告诉记者,每天白天直播4小时,大家一开始没经验,前三天才卖了1000多元,后来越播越上手,一周累计点赞数破十万。

每天直播结束,团队的“复盘会”比晚自习还认真,讨论怎样的话术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如何让流量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同学们拿着核心数据,看转化率比看考试分数还上心。团队外联组成员彭一芮参与了助农直播的后期运营与数据统计,通过分析观看量、转化率等核心数据,切实助力泾县农产品线上推广。“实践让我体会到青年在乡村发展中的责任与价值。未来,我将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探索‘互联网 助农’的创新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彭一芮说。

实践活动期间,团队累计开展了13场助农直播,总销售额较2024年度同比增长20%。此外,依托泾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熟的电商运营体系和供应链优势,双方创新采用“专业导师 学生主播”的“以老带新”培养模式,共同开展了7场高质量直播。在专业团队的全程指导下,直播创下4万余元的线上销售额,累计观看人次突破26万。

从产品介绍到互动答疑,大学生们全程热情投入,用专业的态度和接地气的表达为泾县农产品“代言”。看着这群年轻人在这一周时间里的努力,泾县供销社工作人员感慨:“大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对乡村振兴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而这群南航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也悄悄攒着新计划:“发挥外语专业特长,尝试跨境电商,把农产品卖到国外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