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畅 浙大儿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腔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尿控和盆底学组委员,中华男科分会儿童男科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学会妇幼微创协会泌尿学组委员等。 专业方向: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小儿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及儿童外生殖器畸形的整形手术。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陶畅主任医师
“医生,我儿子的关键部位为什么比同龄人小,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啊?”暑假来临,到泌尿外科就诊的患儿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其中又以外阴异常的男性小患者居多。
男性患儿的外阴异常主要包括阴茎外观偏小、显露不良,包皮口小或包皮过长等,有些小朋友会有排尿不畅、歪斜,或是反复阴囊湿疹的症状。
儿童外生殖器异常的修复整形是小儿泌尿外科及内分泌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对其心理发育、家庭关系和社会融入造成深远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诊疗理念的更新,早期识别、精准干预和多学科协作已成为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阴茎偏小有多种原因
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手术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是妈妈陪着来就诊的,走进诊室时一直低着头,说话声音也很轻。
妈妈说,孩子这几年来个头、体重都蛮正常,就是唯独私处比同龄孩子要小,有时候上厕所还会尿湿裤子,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孩子的性格变得有些内向,对上学也有点排斥。
我告诉这位妈妈,阴茎偏小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有多种原因。
比较常见的有些孩子是由于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异常,雌激素水平上升,影响阴茎发育,加上耻骨前的异常脂肪堆积加重隐匿的外观,这种情况属于阴茎假性隐匿,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以减肥、观察为主;有些孩子则是因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阴茎发育不良,长度和宽度都小于正常标准两个标准差以上,这种情况属于“小阴茎”,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治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真性隐匿,这类孩子的阴茎大小其实原本是正常的,但由于肉膜发育异常,就像一件“紧身衣”一样把阴茎给束缚住了,需要通过手术解除“束缚”,让阴茎恢复正常。
经过检查,这个男孩的情况属于阴茎真性隐匿,手术治疗后达到了平均长度,术后3天顺利出院,出院时,孩子明显开朗了许多,笑容也多了。妈妈反复询问后得知孩子日后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也表示很满意。
一般来说,男孩外生殖器异常的修复整形最好在3岁之后进行治疗。首先要注意控制体重,尤其是肥胖的孩子;其次,生活中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排尿习惯,比如洗澡时注意阴茎包皮上翻,可以减少感染几率;最后,如果发现孩子阴茎明显小于同龄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原因,对症治疗。绝大部分孩子经过治疗,日后的生活都可以和常人无异。
不同类型的外生殖器畸形
选择治疗的时机也不一样
尿道下裂是男性最常见的先天性外生殖器畸形之一,发病率约为1/300。早期评估需排除合并畸形(如隐睾、腹股沟疝),必要时行染色体或基因检测。国际共识推荐在6-18月龄完成修复,此时组织弹性好、术后护理依从性高。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下降至阴囊,足月男婴发病率约3%,早产儿高达30%。未降睾丸可能引发生精功能障碍(2岁后生精细胞减少)和恶变风险增加(较正常高5-10倍)。一般采取分级管理策略:6月龄前睾丸可能自然下降,其间以观察为主,需定期超声监测;1岁后睾丸仍未降者需行睾丸固定术。另外,触及不到的隐睾需行腹腔探查,腹腔内的睾丸会增加性腺肿瘤的发病机会。另外,隐睾患儿易患睾丸扭转或嵌顿疝发作导致睾丸梗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性别发育异常(DSD)表现为外因模棱两可,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参与诊断,非必要整形手术建议推迟至患儿能参与决策,尊重患者自主权。
包茎同样采取分级管理: 3岁以下孩子多为生理性包茎,无需干预,指导家长正确清洁即可;病理性包茎往往容易反复感染、排尿困难,需行包皮环切或扩张术。
概而言之,儿童外生殖器畸形的诊治需兼顾解剖修复与身心发育,对患儿尊严的维护和家庭支持的重视始终是医疗实践的核心,临床医生应秉持“个体化、微创化、人性化”原则,在最佳时机选择适宜方案。随着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修复和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