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思想范式的更迭,阳明文化逐步突破传统儒学的封闭格局,呈现出学理重释、教育转化与公共应用三重维度的实践探索。一是学理重释。主要围绕“致良知”展开系统思考,将其理解为“自觉之道德意识”,并引申出“良知坎陷”“心物一元”等主张,以回应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危机与价值困境。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学理阐发赋予其在当代伦理体系中新的生命力。二是教育转化。阳明心学强调“学须反己,以致其良知”,本质上是一种以德性自觉为核心的修养哲学。这一主张在现代教育中得以重新激活,“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被转化为价值引导与人格塑造的方法论。三是公共应用。进入21世纪,阳明文化逐渐走出学术圈,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资源。阳明文化不再局限于经典诵读,而是广泛嵌入城市记忆、群众生活、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成为现代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节选自《贵州日报》2025年7月16日6版【聚焦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栏目《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策划制作张莹
编辑 徐吉欧 王瑶
二审杨春凌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