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影像故事(81)|AI护青山

儿时,山是杨昆探索的乐园。山上的方解石从何而来?贝壳为什么在山上,而不在海底?

“妈妈,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弄懂所有的‘为什么’……”

长期待在黔西南安龙县海子乡田湾村的妈妈,眼里充满期许,笑着应和孩子的梦想。

没人能料到,这个每天走40分钟山路上学的乡村少年,28岁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成为一位活跃于“人工智能 核物理”交叉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每天,杨昆博士都会在实验室内进行数据整理,这是他与浩瀚宇宙的“例行约会”。

和往常一样,早上7点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黔西南州射电天文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亮起了灯,24小时运转的高性能微型超算中心,换热风扇嗡嗡作响。

留着利落平头、身穿白大褂,匀称中等个子配上剑眉星目的杨昆,已坐在电脑前查看数据分析情况。

1988年出生的杨昆,目前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物理学院教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直属化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带着同学们一起“追星”,为他们种下远大理想,杨昆觉得很幸福。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我们让计算机成为精准高效的数据分析师,持续追踪尚未被人类发现的脉冲星与快速射电暴,拓展我们窥探宇宙的边界。”杨昆瞄准的,是浩瀚的宇宙。

大屏幕上,红色曲线起伏跳动,映射着不同相位区间的信号强度,仿佛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扣人心弦。

然而9年前,杨昆回兴义的决定,妈妈还是有些反对。

2015年,杨昆的妈妈被诊断为肾衰竭,医生也只能摇摇头。那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 ”人工智能列为主要的十一项行动之一。还有1年即将博士毕业的杨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成为众多前沿单位争抢的人才。

回到母亲身边——这一朴素的想法,驱动杨昆拒绝了一众橄榄枝。

坐落在山顶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成了杨昆梦想启航的地方。

“我不同意!坚决不能耽误你的前程。”

“妈,今年贵阳办了第一届数博会,贵州大数据产业肯定能腾飞。我回去,绝不是埋没,而是出发。”

母亲沉默良久,终是点头。

话虽如此,2016年8月,杨昆回到兴义,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物理学院任教,心里始终忐忑不安。

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才加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接下项目订单后,杨昆能迅速组建研发团队,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所幸,那年好消息不断。

随着大数据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数博会升级为“国字号”;“中国天眼”FAST‌9月25日正式启用。

作为全省12324名大数据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员,杨昆有些兴奋。

2016年到校后,利用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购置计算设备;2018年申请到贵州省教育厅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医学诊断重点实验室”;2021年,学校支持500万元经费,构建高性能微型超算中心……

时间的刻度,是青年鬓角添霜,更是三部学术专著、多篇物理论文相继出版的见证。

对同学们而言,杨昆老师的实验室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杨老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带领我们窥探宇宙的边界,太奇妙了。”

铃铃铃……电话铃响,将他从浩渺星空中唤回现实。

“杨博士,我们对项目有了新设想。”电话那头,是贵州达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林。

“好,我现在就来。”

“杨博士,您看平台能否增加一个‘污染物溯源’的功能?”该公司董事长舒靖云直接发问。

为了完善境云数字环保AI大模型,杨昆(右)与企业负责人们进行了多次沟通。“一切只为更加高效地守护绿水青山。”杨昆说。

“没问题!”杨昆笑着走向白板,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兴义城区有40多个大气监测点,‘境云数字环保AI’可通过浓度反演出污染源方向,再派出无人机顺着浓度梯度进行大气污染溯源和完成非现场执法取证。”

作为贵州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济环保致力于环境治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今年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贵州省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实施行业大模型发展行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度“科技专员”,贵州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杨昆得以大展拳脚。

面对企业负责人提出的种种应用场景设定,杨昆总能给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有问题,随时呼叫杨博士”,成了众人的共识。

杨昆口中的“境云数字环保AI”,是达济环保立足丰富的环保数据,在去年开始打造的集环保“一张图”、智能选址、应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保AI大模型。

今年4月,在校企协作机制推动下,杨昆召集学院环保、软件、网络安全等领域专家组建联合团队,为该AI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仅1个多月时间,杨昆带领团队成员,已将项目进度刷新至40%。他鬓边的白发,又添了几缕。

“用自己设计的环保AI大模型,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 尹长东 刘斌

文字/莫欣欣

图片、视频/刘朝富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