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正在开展“浙BA”联赛。网上查了一下,“浙BA”的意思是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BA”两字可能是取了篮球的英文名称“Basketball”前两个字母,也可能仿照“NBA”取的吧。
昨天(12日)和今天(13日),连续看了两天直播,西湖区昨天赢了滨江,今天赢了拱墅,很是开心,有点意思。不禁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五十年前的篮球场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用电已经普及,大队里有了高音喇叭,家里面也有了小喇叭,一有特殊情况,大队高音喇叭就会通知“全体社员请注意......”,我最喜欢听的就是放电影和篮球比赛的通知。一听到消息,小朋友就兴奋得不得了,大家奔走相告。如是放电影,还要搬着凳子早早地去占一个好位置。看篮球比赛一般都是站着看的,因为篮球比赛救球要出线,摆着凳子会影响安全。人多的时候小孩子最为难,站在前面怕被运动员冲撞,站在后面又看不到。
袁浦公社每年都要举行篮球赛,大队与大队比。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村BA”。袁浦公社的各个大队名字很有时代的味儿。袁家浦村叫五一大队,新沙村叫八一,浦塘村叫七一,麦岭沙村叫前进,小江村叫红星,兰溪口村叫立新,新浦沿村叫新胜大队,龙池村叫新农,小叔房村叫友谊,老沙村叫卫星,夏家桥村叫红旗,东江嘴村叫东风大队,外张村叫朝阳大队。唯一村名与大队名重合的就是吴家村、吴家大队。现在,只要还在用大队名的,就知道都是退休老人啦。
那时候,虽然国家经济上很困难,但是在群众体育上还是舍得投入的。你很难想象,五十年前的五一大队就有一个灯光球场,虽然是室外的,但是,只要天晴不下雨,夏日里,这个灯光球场,就是全民狂欢的乐园。
大队里打篮球的几个长辈,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姚明,就是NBA的明星大咖。
↑2023年双浦镇乡村篮球联赛 图源:读城杭州
五一大队党支部书记孔祖千就是篮球高手,他的妹夫袁法年投篮一投一个准,堂叔永新的打球水平也不赖。法年是大队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大队里有两辆手扶拖拉机,有四个驾驶员,除法年外,还有永谈叔叔,阿明和尚,还有我哥哥。二队里的老宝根的跳投也非常有名,我们这帮啦啦队员一起喊:“老宝根,跳一个!”
(该照片是周浦三阳队合影)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写在墙上,群众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上泗片打篮球最有名的是周浦三阳队,浙江省内诸暨的农民篮球最有名。
大队新装的篮球架上的网袋绰新绰新,红白相间,甚是好看。日晒雨淋,时间一长就霉变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铁圈。
我们的“村BA”比赛中,最难处理或最难预料的就是球迷打架,特别是平时土地接壤的邻村,终会有些矛盾存在。篮球比赛开始,解决矛盾的总决赛也到来了,篮球场上运动员在打比赛,篮球场下的小伙子们也在蠢蠢欲动。五一与八一,新农和五一,立新和五一,都发生过几次“赛场外的争斗”,八一大队有个叫“小老虎”的打架就出了名的。
打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篮球场,需要篮球架,比赛还需要编号的正式篮球服,没有经济支撑无法完成整个活动。打乒乓就相对简单一点。
周浦镇杭富村(现为双浦镇杭富村)是远近闻名的篮球之乡 图源:美丽西湖
上小学时,学校有泥土场地的篮球场。大部分的体育课,老师就给一个篮球,让你们自己玩。篮球是学校里非常宝贵的财产,学校也没有几个篮球。
篮球分成橡皮做的和牛皮做的。牛皮做的就是牛逼,弹性和手感都比橡皮做的好。橡皮做的上面带有毛点,砸到脸上生疼生疼。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大家都忙着经营自己小家的事情,篮球场也就基本消失了。到了近几年,政府和民间又重新在恢复群众体育运动,篮球比赛又恢复了生机。
“浙BA”开始了,苏超也如火如荼第进行中,我家也加大体育投资,专门为两岁半的小外孙营造氛围,买了一个上面是篮球架下面是足球门的两用玩具。昨天晚上,外孙还来了一个灌篮动作,引得我连连喝彩。
作者:袁长渭,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西湖区文联副主席,西湖区铜鉴湖文化研究会会长。
曾经担任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和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近十年来潜心于西湖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牵头主编《铜鉴湖印记》《浙江文史记忆西湖卷》等十多部书籍,出版个人专著《钱塘往事》《钱塘山水》《钱塘人家》《钱塘沙上》散文集四部,在《杭州日报》等报刊杂志网站发表200多篇文章。2018年,被杭州市文联评为最美文艺志愿者。
2018年以来作品多次获得杭州新闻奖。2024年被评为西湖区第一届十佳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