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镁汐在线下的摊位
王镁汐销售香囊的小店主页
陈洒洒售卖的香囊
王镁汐售卖的香囊
中药香囊,正悄然登上年轻人的养生清单,同时也成为不少中医学子的“副业起点”。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中药香囊”一词会发现,前十条帖子中,近一半是中医学子自制售卖的内容。从免费送香囊,到开设网店、研发配方……一批来自各地中医院校的学生,尝试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现实应用,在“创业”实践的同时,传播中医文化。
小小的中药香囊,似乎正在成为中医学子连接知识与市场的媒介。这门看似简单的小生意,也正在搭建一条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意外走红
中医学子开启“摆摊 网店”创业路
“中药香囊”(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香包,通过气味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不少网店的热销商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注重养生的年轻人。这波热潮的背后不只有品牌商,还有一群中医院校的在校生。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哈尔滨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学子们,专业“出手”,创建自己的账号,卖起了香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学生王镁汐,便是其中之一。每天结束全部课业之后,王镁汐都会来到学校的工作室,戴上医用手套和口罩,把散发着草木香气的中药材一一摆在操作台上,然后按比例称重、配好,再把药材装进香囊里。
从大一开始,王镁汐尝试将课堂上学到的中医知识用于实践,开始制作中药香囊并尝试售卖。入学初,专业课老师鼓励大家多练把脉、多实践,她便在课余时间到商业集市摆起“免费诊脉”的摊位,把它当作“移动课堂”。
在一次义诊过程中,她向患者推荐了自己在课堂上亲手制作的香囊,没想到反响很好。这次义诊摆摊,她自制的中药香囊卖出了600多块钱,这让她备受鼓舞。此后,只要课业不紧、有空闲时间,她便会摆摊义诊,同时售卖自制香囊,“中医 创业”的实践之路也由此逐渐展开。
去年10月,她发布了一条“送舍友安神香囊,她一觉睡到下午一点”的帖子意外走红,短时间内涨了几千粉丝,评论区更是被“求购”留言刷屏。这让她下定决心,将销售重心从线下转向线上,正式开启中药香囊的网店创业。
事实上,尝试销售中药香囊的中医学子,并不只有王镁汐一人。比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在社交平台发出“中医专硕香囊创业ing”的帖子,其个人账号底下几乎全是制作和销售香囊的内容。有驱蚊的、安神的、疏肝的,也有车载香囊和端午节限定款,类型多样,贴合需求。
网友“学中医的桑麻”,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位05后男生。去年寒假回乡期间,他尝试在老家摆摊售卖自制香囊,并打出了“西方有香水,中国有香囊”的口号。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摊位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同样尝试用中医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还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陈洒洒。她在网络上注意到,近年来不少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在尝试制作和销售中药香囊,但市面上的产品往往香味欠佳、体验感不足。这个发现,让她和同专业的好友一拍即合:既然热度已起,何不做出些更有品质的产品?于是,她们决定发挥专业特长,调配出香气更宜人、价格也更亲民的中药香囊。
于是,今年1月,她们正式启动了中药香囊创业计划,开设了一家线上香囊小店。但万事开头难,从准备药材、确定配伍(中医术语,指根据药性和病情,将多种中药合理搭配),到反复试验比例,她们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才调出第一批满意的产品。
打下基础后,她们开始根据季节调整产品配方。随着夏季临近,针对蚊虫增多的问题,她们推出了新品“驱蚊小挂包”——一个巴掌大的布艺香囊,内含紫苏、艾叶、丁香等九味中草药,层层叠放、精心配比,既兼顾外观设计,又具备一定的防蚊功效。“驱蚊小挂包”一经上线便收获好评,不少顾客表示“戴上后蚊子真不叮了”,还特意提到“等味道淡了肯定再来回购”。
网友点评
从改善失眠到宠物“鼻支”都管用
“感谢学长帮我把脉送我的香囊。”“你是我们学校的师姐吧,求带!”在中医学子发布售卖香囊的帖子下,不少同校师弟师妹留言支持,有的主动取经,表示也想尝试走这条学以致用的“创业”路;有的则在评论区积极反馈起了使用感受:“已入手两个香囊,很喜欢。”“今年夏天只用了香囊,一整个夏天都没怎么喷驱蚊液。”甚至还有人发现香囊对宠物也有一定作用。一位网友留言:“我给我家猫戴,它有猫鼻支(猫鼻气管炎和猫杯状病毒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统称),戴上香囊后鼻涕少了非常多。”
从开始创业至今,王镁汐的香囊产品收获了不少好评。她在某生活类社交平台开设了店铺,主打三款香囊:气味舒缓的安神香囊、提神醒脑的醒神香囊,以及帮助调节情绪的解郁香囊。三款香囊的定价,从25元-32元不等。虽然香囊品类不多,但每款都颇受欢迎,其中销量最高的是安神香囊。
“这款香囊对焦虑性失眠会有一定帮助,它是通过中医芳香疗法,用天然草本的气味来舒缓情绪。我还特意加入了合欢花,能帮助睡眠,所以很多备考公职、考研,以及压力大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王镁汐说。
正在备考研究生的小佟就是安神香囊的“忠实粉丝”。她常因压力大而失眠,一度只能靠褪黑素勉强入睡。一次深夜,她辗转反侧,发现已是凌晨两点,便拿起手机搜索“如何缓解失眠”。偶然看到王镁汐的安神香囊帖子,评论区的好评让她心动,于是下了一单。
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款小小的香囊竟然真有功效。小佟说:“对我来说是比较管用的,它的气味很舒缓,会让人先放松下来,然后逐渐进入睡眠状态,并且睡得更踏实、安稳。”
产品受欢迎,离不开中医学子们对市场需求的细致观察。比如,陈洒洒注意到,香囊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而她们往往更看重香囊的外观设计,希望香味、功效和颜值都在线。于是,从刺绣纹样到香囊材质,从配色方案到流苏挂饰,她和搭档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功夫,力求让香囊不仅实用,而且更像一件精致的饰品。比如她们设计的一款兔子造型的“小兔中药香囊”就非常受欢迎,一度供不应求。
创业初期,陈洒洒和搭档不断打磨配方、推出新品,边卖边学,逐步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比如,有顾客反馈安神香囊气味偏淡,她便调整配方,加入薰衣草和丁香,搭配艾叶、佩兰,香气更浓、助眠效果也更显著,这款改良版后的香囊,很快成了热销产品。
对这些中医学子而言,创业的动力不只是为了做成一门生意,更是为了践行长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王镁汐说,自己小时候一些小病都是靠中医调理好的,“从那时起就觉得中医很神奇,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医专业。”
出于这份热爱,她常泡在图书馆查阅中医古籍,创业后更习惯一边学习一边琢磨香囊配方。“正是因为做香囊,我才更有动力去读书,学习和创业是相互促进的。”她还加入了学校的“香学社”,在课堂之外继续深入学习香囊理论与制香技艺。
如今,王镁汐的线上小店已初具规模,香囊带来的收入足以覆盖她的日常生活开销,让她不再依赖父母资助。她还希望,未来这家小店能为他人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尽管副业稳定发展,王镁汐仍将学习放在首位。在她看来,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做香囊原本只是出于对中医的兴趣,想把课堂所学用于实践,没想到这个起初的尝试,逐渐发展成了一份小事业。在不断打磨配方、改良工艺的过程中,这份副业其实也反过来促进了我对理论的理解,让学习变得更加扎实和有方向。”王镁汐说。
创业之路
面临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
虽然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创业,让中医学子们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作为学生创业者,除了需要平衡学业和副业的时间分配,他们也面临着市场波动、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多重挑战。
陈洒洒创业之初正值《爱你》电视剧热播,中医题材电视剧的爆火给她们带来了一波流量。但订单量突然暴增,她和伙伴两个人组成的“手工小作坊”根本忙不过来。更让她们糟心的是,盗图、抄袭文案的情况接连出现,她们只能停下手中的活,花大量时间处理这些麻烦事。
等到香囊制作与发货流程逐渐走上正轨,店铺也收获不少好评,她们本以为可以稍微松口气,却很快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影视剧带来的流量红利退去,订单开始减少,线上店铺的关注度也明显下滑。
不能靠流量,就只能靠创新和努力。近期,陈洒洒和同伴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迭代,新增推出健脾化湿款香囊,精准对接夏季养生需求。同时,她们也加大了线下推广力度,更频繁地“摆摊”与顾客面对面交流,讲解香囊的功效与搭配理念。
作为学生创业者,王镁汐则一个人扛下所有压力。线上店铺开业以来,选品、客服、运营几乎全由她独自处理。直到后来,她才找来一位非中医专业的朋友协助发货和处理订单,但配方研发、产品改良等核心环节仍由她亲自把关。
刚上线时,订单如潮水般涌入,她不得不将大部分启动资金投入备货。尽管有父母支持,但电商平台回款周期长,仍让她一度捉襟见肘——只有买家确认收货后才能结算货款,而这往往要等上近一个月。
“最开始,所有的钱都压在货上,我几乎是靠100块撑过一个月。现在想想,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她回忆说。
除了经营上的压力,外部环境也让她吃过不少苦头。与快递公司谈合作时被抬价,有人打着“帮忙推广”的幌子盗用她的品牌,挂着她的名头卖起自己的货。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本身,希望靠品质立足,而非一时流量。
除此之外,中药香囊的创业也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在网络上,不少中医药专业的网友提出疑问:销售香囊是否需要行医资质?线下摆摊是否合法?对此,许多学生创业者在启动前都专门咨询过相关部门、查阅相关规定,才了解到中药香囊不属于诊疗范畴,不涉及处方用药,因此并不需要行医资质。尽管如此,王镁汐仍格外谨慎。在香囊的使用说明中,她特别标注“香囊仅起辅助作用,效果因人而异”,并明确列出不适宜使用的人群。
如今回看这些经历,王镁汐觉得,正是这些接踵而至的问题,让她的心性得到了锤炼。一路走来,面对创业中的波折与质疑,她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平和、坚定。
·声音·
中医药教师:香囊创业是优质入门级实践
“香囊创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级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的徐博涵老师表示,香囊不像中药方剂那样复杂,恰恰适合中医学子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真实场景中去。学生不仅能借此提升对中药材功效的理解,更能锻炼团队协作、产品转化、时间管理等综合能力,“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徐博涵认为,中药香囊本质上是一种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结合的产物。学生在推广时应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避免夸大功效,“不过,通过他们的创新,中医文化的智慧结晶正在以更年轻的方式走入现代生活”。
这一点,也可从香囊的受众群体得以印证。王镁汐和陈洒洒发现,购买香囊的顾客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尤其以安神香囊最受欢迎。这个巴掌大的中药香包,正成为部分都市青年对抗焦虑、改善睡眠的“新宠”。
除了售卖产品,王镁汐还十分热衷于在粉丝群里分享中医知识,解答顾客疑问。“我更希望以香囊做桥梁,用通俗的方式推广中医理念。希望大家能学会观察身体信号,早发现、早预防,守护自己的健康。”
王镁汐很清楚,线上的流量只是创业的短期助力。随着中医题材影视剧的走红,她的店铺也迎来过一波流量关注,但她没想盲目蹭热点,而是选择沉下心继续打磨产品,“我更希望通过专业积累,打造真正属于中医人的IP。”
本版文/本报记者张子渊实习生石涵硕
统筹/林艳张彬供图/受访者责任编辑:李盼(EN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