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宿舍装空调,这是一道必答的人文管理考题

“校长你睡得着吗?我全身微黏,直流微汗……”

(网络截图)

此前,哈尔滨高温,宿舍内没有空调的高校学生在楼道内打起了地铺;7月6日,青岛大学一名物业人员疑因高温不幸离世,学生反映这位宿管员平日住在宿舍门口的平房里,仅有风扇,没有空调。在近来局部气温频频突破40℃的情况下,这些事件再度引发关于高校宿舍要不要加装空调的争论。

有网友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娇气,自己当年没有空调也能读完大学;也有网友反驳,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没必要“没苦硬吃”,空调应该是学校宿舍的标配。

高校宿舍要不要装空调,本质上是一道管理的必答题。未装空调的高校常以“宿舍老旧、电网线路带不动空调”“高温天气时学生已放假不在校不需要空调”等作为推脱之辞,然而加装空调真的如此困难吗?当学生中暑的舆情发生后,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立即宣布将在暑假期间加装空调,此前的借口瞬间被击碎。可见,宿舍加装空调这个事儿并非不能为,而是高校不想为、懒得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应是被舆论倒逼才被迫应对,而应更有人情味儿一点,主动体察学生生活中的痛点,让学生少吃苦、少受罪,与其在高温天学生质问时,以“办公室也很热”来共情,让师生一同忍受酷暑煎熬,不如高校主动作为,破解设备老旧的难题。

即便学校暂时无力给宿舍加装空调,炎炎夏日也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为学生降温解暑,这体现着对师生基本的人文关怀。学生挤在楼道里纳凉过夜,岂不是对高校人文管理的莫大讽刺?高温时高校可采取的方案有很多,例如彻夜开放有空调的图书馆、自习室、体育馆给学生避暑;调整宿舍夜间断电时间,让留在宿舍的学生能使用风扇等工具降温;更有高校创新地采用了租赁空调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加装难题。可见高校并非没有替代方案,只是部分高校缺乏人文关怀,行动力不足,始终抱着让学生“忍忍就过去”了的心态,年复一年地维持现状。

日渐极端的气候给所有人出了一张新考卷,所以已经不能拿过去那套“我们当年没空调不也过来了”来说事儿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数据显示,最近十年是有观测以来最暖的十年,2024年的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偏高。在这种极端气候下,倡导无谓的“吃苦精神”实无必要。热到彻夜难眠的被动“吃苦”,除了损害学生的健康,又能锻炼什么呢?真正的吃苦教育应该是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而非让学生在一味忍受高温。高校管理者的思想也该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忍忍就过去了”的老黄历也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管理者不妨扪心自问:没有空调的夏夜,你睡得着吗?

男生在宿舍楼走廊上打地铺

说到底,高校加装空调表面上是硬件之争,内核则是一道人文管理考题。在气候愈发极端,但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的当下,考生在择校时自然会更加关注宿舍条件。因此,像东北大学那样,空调装完直接成了招生简章的亮点;而学生铺在楼道里的凉席却成了无声的差评。加装空调若只能苦苦“等通知”,凉掉的不只是学生的心,更凉掉了大家对高校教育的期待。毕竟连让学生好好睡觉这点基本人文关怀都缺失的高校,又何谈培养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