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古字画做“医美”!贵州“95后”修复师国赛首秀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应腾)我在国赛上给古字画做“医美”,这俏皮的话,来自文物技能大赛上的“萌新”。

7月3日至6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开赛。在贵州选派的12名文物修复师、工匠、考古探掘工中,来自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冉一栩、史晴焜,是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选手。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项目比赛现场

不仅在贵州选派的选手中年龄最小,在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项目比赛的56人中,26岁的史晴焜也是“全场最小”。

“实战”是本次文物技能大赛的关键词。选手要修复的陶瓷、金属和纸张书画类,并不是复制品,而全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在纸张书画类比赛区,56张工作台在篮球场上依次排开。工作台上,摆放着喷壶、电吹风、刷子、毛笔等各类书画“医美”工具,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56位修复师要完成各自“病患”的“美容”问题。

书画文物正在进行“医美”

考题不是统一的,每人抽取的书画大小也不一样,书画文物需要做的“医美项目”也是五花八门:脆化、折痕、断裂、层间剥离、虫蛀、霉变、氧化褪色等等。对技术老手来说,高难度的“考题”,或许是展示“绝活”的好机会;对修复新手来说,算得上是“行业给的第一次温柔暴击。”

“虽然每件文物的完残程度不一样,但是它总体的修复逻辑主线是一样的。”大赛裁判、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告诉记者,选手首先要观察文物的病害,对病害做出准确的描述,并绘制病害图,然后根据病害程度设计它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其次,才是要动手去修复文物。

正被文物医生修复的书画文物

揭去病纸,一笔一笔浆补。从业5年,来自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冉一栩首次征战国赛,“就像九年前参加高考一样,兴奋又紧张!”

冉一栩抽到的考题,主要病害是污渍和水渍较多,画心比较难揭。他说,比赛的过程就像给自己技能做体检,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在基础上的不足,“毕竟手艺活儿这个东西是靠双手一点点做出来的,老师傅们都说花时间养成好习惯很重要,虚假不得。”

正在进行书画修复的冉一栩

“参加比赛是技艺提升的加速器,通过和其他修复师的交流学习,也能开拓视野。”冉一栩说,比赛回去后,加强基本功练习是他第一任务,“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修复吧,对修复师而言,没有过硬的基础,就没有资格去谈未来的规划和发展。”

另一边,从业4年的史晴焜面对的考题是一幅1.77米的书画。第一次接触如此体量的书画,她要在规定的15小时里确定修复目标和恢复步骤,处理顽固的水渍、修复破洞和完成基础加固。

正在进行书画修复的史晴焜

比赛,让文物修复工作成了“技术 时间 围观”的三重变量。对史晴焜而言,比赛不是技艺的放大镜,而是问题的探照灯,“平时修的是文物,赛时修的是自己,在节奏把控和临场应变上,都暴露了自己的不足,应对不同病害的经验和手法还需积累,效率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她说。

文物修复需要时间沉淀和技艺传承

在文物修复圈,一直存在“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现象,这也凸显出文物修复的人才培养需要合理布局,并需要时间沉淀。当年轻修复师从省赛脱颖而出站上国赛的平台,更多的是开眼界、找差距、积累经验,暴露问题,看到差距,才能拿出精准提升的方案。

近年来,贵州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队伍不断扩大,队伍年轻化的另一面,是人才缺口、时间沉淀和技艺传承。从冉一栩和史晴焜年轻一代修复师身上,我们看到“传承正在被激活”,而比赛对壮大技术工作队伍,也有积极推进的作用。

一审:张思渝

二审:郭邱磊

三审:张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