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杨柳这样说。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场名为“民族舞蹈与身体哲学”的讲座后。她身着素色长裙,语速从容,神情专注,说话时常在术语与日常语言之间游走,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简化。那一刻我意识到,她不仅是一位活跃在讲台与论文中的学者,更像是一位行走于田野中的思考者——用身体去理解文化,用思想去记录身体。
走出教室,走进身体与信仰的现场
杨柳,湖南人,现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马来亚大学攻读社会与行为科学博士,其研究聚焦于东南亚传统舞蹈的当代表达、文化政治与旅游化过程,同时拥有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授予的舞蹈研究博士学位。她的学术背景跨学科、跨地域,难以用一句话概括,但从她的研究项目中,可以捕捉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湘西苗族鼓舞、印尼巴厘岛雷贡舞、马来扎宾舞、印尼Reog……她关注的,是“活着的文化”。“课堂和书本能带来的理解是有限的。”她说。于是,她长期往返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从湘西苗寨到印尼神庙,从马来传统村落到巴厘岛舞蹈学校,用笔记、影像与访谈勾勒出一个个身体与信仰交织的场域。“你必须和跳舞的人一起生活,听他们讲祖先的故事,跟着他们走进山林、参与祭祀。你才会明白,所谓‘舞蹈’,远不止是动作本身。”截至目前,她已完成超过40个地区的跨文化舞蹈田野调查,许多项目几乎由她一人承担:从联络协调、实地采风到翻译、拍摄,再到论文撰写与成果传播,一人多职。“最初是最难的阶段,没有资源,没有平台,只能靠朋友介绍,一点点摸索。好在慢慢走出了一点节奏。”她轻描淡写地说。
图:杨柳在湘西苗寨与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女士跳湘西苗族鼓舞
图:杨柳与当地巴厘岛传统舞蹈民间艺人Cok
学术不在象牙塔,而在泥土与呼吸之间
她的研究从不拘泥于纯粹的学术系统。她的写作质地感强,情感细腻,关注舞蹈在现实生活中的多重意义。比如,在研究湘西苗族鼓舞时,她不仅分析动作与节奏,更关注仪式中的心理状态、人与祖灵的连接方式。而在巴厘岛,她观察到传统舞蹈正游走于“非遗”“宗教”与“旅游”三重语境之间。许多年轻舞者开始自问:“我跳的,是属于我的文化,还是为游客设计的表演版本?”这种困惑,她带进了学术论文,也融入工作坊的讨论。“舞蹈有时是挣扎的身体,在传承与变革之间,既妥协,也创造。”她说:“学术不是为了概括一切,而是要贴近土地,听懂人说的每一句话。”
用写作与交流,搭建连接田野与世界的舞台
目前,杨柳已在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涵盖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身体哲学、艺术教育、舞蹈治疗等多个方向,并担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与核心期刊审稿人。她策划并组织了多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多次开展讲座与田野经验分享。2024年,她发起成立“亚洲舞蹈研究与实践协会”,旨在连接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学者与舞者,推动民族舞蹈研究的在地化、青年化与国际化。同时,她持续运营个人公众号《舞蹈与哲学旅行》,分享田野札记、身体写作、投稿经验与跨文化观察。“很多人说学术是孤独的,我觉得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说话方式”。”她的文章没有晦涩术语,更像是一次旅程、一场舞蹈、一段沉思。她写道:“每一个民族的身体,都藏着自己的信仰与哲学。我要做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保留它们存在的复杂。”
留在身体里的,是时间、信仰与文化的回声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她的学术之路,或许可以这样说:她以身体为入口,去感知那些尚未被语言完全捕捉的文化智慧。她相信,舞蹈不仅是动作的组合,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学术,也不只是发表成果,而是保持对世界的敏感与诚实。“田野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尊重——尊重他人的信仰与文化,也尊重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责任。”
当我问她:“未来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她笑着答:“继续走,继续跳,也继续写。只要我还能用身体去思考,那条路就还在。”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