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一球皆热爱 杭州中小学掀起乒乓“热浪”

蝉鸣声起,暑气渐浓。当校园的铃声化作假期的欢歌,杭州的体育场馆、绿茵跑道与碧波泳池正涌动着比盛夏更炽热的激情。这个夏天,当体育回归教育本质,当运动融入城市肌理,杭州正以“国际赛会之城”的担当,书写全民健身的新范式。今起记者将带您走进训练场馆、探访运动家庭、对话行业先锋,在飞溅的汗水与绽放的笑靥中,感受一座城市因运动而跃动的蓬勃生命力。

夏至已至,运动正当时。

近些年,杭州中小学校园里,“体育热”持续升温。乒乓球因火热的观赛氛围吸引了不少学生群体,渐渐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在杭州,拥有一支乒乓球校队的小学并不罕见,老牌的濮家小学、行知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等都有着校园乒乓的浓厚氛围。在中学校园里,学校利用年轻体育老师乒乓专项优势,逐步建立校队,为校园乒乓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百年老校 乒乓文化深入人心

上周二晚,在武林广场附近的长江实验小学门口,家长成群结队在校门口等待自己的孩子。记者走进校园,循着“乒乒乓乓”富有节奏的声响,踏入400平方米的球房,20多位小队员正换好球衣,分组热身。

长江实验小学已有百年历史,前身为武林桥小学。每天晚上,乒乓球队的小队员都会按时开始他们的训练。

分组比赛中,一声声清脆的加油呐喊声在空中回荡。

带队的刘教练说:“我们学校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参与乒乓球训练。暑假期间,周一到周六校队的训练将在上午进行,时长为两小时。下午时间,根据队员需要,进行个别加练。”

一个小球,一个梦想。

作为浙江省著名的乒乓球特色学校,在师生运动会上,师生们挥舞着印有国家乒乓球队队员人像的乒乓拍进场;学生们还唱着音乐老师自编的《乒乓之歌》,跳着乒乓操,为队员们加油助威。

与此同时,学校每周还设置综合活动的乒乓球课,由球队老师进行系统教学,致力于让每个同学都了解乒乓球,让更多的同学爱上乒乓球。

学校乒乓球队的指导老师可谓高手如云,外聘教练阵容强大,有多位省队退役队员。

学校首届校队主力成员司教练常常会来学校和小队员们一起训练,边陪练边感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教学楼门口的泥地上,几块门板一搭,就成了乒乓球台子。现在,学校有了专用球房,9张标准乒乓球台及其他相关的训练器材,这样的训练环境真让人羡慕。”

学校支持 初中校队正起航

杭州不少乒乓球运动员都是从长江实验小学启蒙的。在离学校不远的杭州春蕾中学,体育老师屠浩宇就是当年长江实验小学乒乓校队的一员。

下午五点,记者走进春蕾中学教学楼三层的室内球馆,校队训练正如火如荼。屠老师的身边是一张张写满期待的脸。

“上周我和屠老师打了一场比赛,他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先让了我八个球,我8比0领先开始计分,但技不如人,最终还是输了。”陈同学告诉记者,为了打这场比赛,她课下主动和男队员加练,提前感受跨性别比赛的强度。

“和老师打比赛很有仪式感,其实我以前不太爱运动,因为看樊振东、王楚钦的比赛,渐渐迷上了。打乒乓球技巧性比较强,我的打法是以柔克刚的削球,不会对抗太激烈,挺适合我们女生。”

屠老师说:“我2024年进入春蕾中学。在多方支持下,学校购买了新的乒乓球设备。在寸土寸金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片场地确实很难得。从零起步,我们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乒乓球校队。现在,校领导在值班间隙也会来球馆看我们打球。”

校长张玲表示:“乒乓球队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学业与兴趣可以兼顾,汗水与梦想能够同行。学校会全力支持球队发展,帮助同学们在运动与学习中共同进步!”

初中课业繁重,主城区里像春蕾中学一样拥有乒乓球校队的初中并不常见。为避免占用学习时间,校队训练为一周两练,每次一小时。尽管训练时长有限,但队员们格外珍惜,甚至自发去校外俱乐部加练。

训练间隙,春蕾校队队员们常常聚在一起研究比赛经验。

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站在一旁的屠老师听完后,对记者说:“作为一名新教师,第一年建立校队就遇到这样的学生,确实很开心。打乒乓球是需要热爱的,他们这么投入,真的很难得。”

学生热爱 家校联动助成长

杭州春蕾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邬思连介绍:“我们校队男女队员都有,家长是比较支持的。个别队员有成为乒乓球特长生的打算。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点燃学生对运动的长期热爱。”

一般来说,很多体育项目一到小升初,队伍就散了。

“我家孩子一开始打球是因为喜欢国乒的选手王楚钦。正好在长江实验小学打下了良好的乒乓球基础,升到春蕾中学后,我希望孩子能继续保持手感。最主要的是,打球能帮孩子养成运动健身的好习惯,懂得持之以恒去做一件事的意义,也在竞技中体会成与败。”学生家长王女士表示,“初中也有这种乒乓球校队,我们也很欣慰。”

相信在未来,随着健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会愿意通过乒乓球这一受场地和天气限制较小的项目,淬炼学生思维火花,营造家庭运动氛围,拥抱健康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