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制”班列启航:中国物流革命的破局之笔

5月14日,一列载满商品汽车和零配件的跨境班列从山东烟台港鸣笛出发,驶向新疆喀什口岸。这趟看似普通的货运班列,却因“全国首趟‘一单制’跨境铁海联运班列”的标签而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物流运输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内外循环高效联动的关键落子。

“一单制”将使国际海铁联搭载新引擎。所谓“一单制”就是货物从起点到终点全程“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票结算”,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多式联运中“海运归海运、铁路归铁路”的割裂模式,是突破性的一刻。以往企业跨境运输需对接多个承运方,办理多次手续,耗时耗力。而“一单制”通过统一运单、责任主体和保险体系,将复杂的物流链条“化零为整”。据测算,此类模式可降低企业20%以上的综合成本,缩短30%的运输周期。这对于追求时效的汽车产业尤为重要——生产线“零库存”模式下,物流效率直接关乎企业竞争力。

烟台至喀什的这趟班列,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货物从烟台港下船后,无需反复装卸、换单,直接接入铁路网络,经喀什口岸出境,最终抵达中亚乃至欧洲市场。这种“港口 铁路 口岸”的无缝衔接,让“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更为畅通。

这也预示着国内物流区域协同从“边缘”到“枢纽”的跃迁。这趟班列的轨迹,暗合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山东作为传统沿海经济大省,拥有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和港口资源,但在“双循环”战略下,单纯依赖东部出口的模式已显局限。新疆则从“西部边陲”化身为面向中亚、南亚的开放前沿,2023年新疆外贸增速达45.9%,居全国前列。此次班列将山东的产业优势与新疆的区位优势捆绑,形成“东部制造 西部通道”的协同效应。对山东而言,借力西部陆路新通道可缓解海运“卡脖子”风险;对新疆而言,常态化班列将加速枢纽经济崛起,推动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更深层看,这种协同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的呼应。当沿海与内陆打破地理藩篱,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中国经济的纵深优势才能真正释放。

跨境铁海联运班列“一单制”运行模式,通过铁路与港口合署办公、压缩口岸过关时间、优化运输流程等方式,实现国际货物换装“零等待”,铁海联运无缝衔接。这也是“一带一路”盛开的成果之花。

此次班列的终点喀什,正是“中巴经济走廊”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交汇点。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红海危机扰动海运的背景下,铁海联运的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更加凸显。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超1.7万列,但多数线路仍存在空箱率高等问题。而“一单制”班列通过精准对接日韩-山东-中亚的汽车产业链,以定制化服务提升货源稳定性,为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一单制”探索的标准化、规则化流程,有望成为国际多式联运的“中国模板”。目前全球80%的货物贸易依赖海运,但涉及多式联运时,各国单证、保险、责任认定规则不一,极大推高交易成本。中国若能在“一单制”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制度成果,将增强在国际物流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首趟“一单制”班列的开通,揭示了中国经济破局的关键密码:以制度创新释放地理红利。当“硬件”上的铁路网、港口群日趋完善,“软件”上的规则衔接、制度突破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笔者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打造更具韧性的国际物流体系。

这趟从烟台驶向喀什的列车,不仅载着商品,更承载着中国从“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雄心。当更多这样的创新从“首趟”变为“常态”,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脉搏必将跳动得更加有力。(张晓楠)

责任编辑:李 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