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做化风成俗践行者

作者:杜才云

人民日报刊文:作风建设重在化风成俗(5月9日《人民日报》)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风俗文化犹如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滋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化风成俗”,则是对风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做化风成俗的践行者,让良好的风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化风成俗,传承是基础。优秀的传统风俗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内核。从热闹喜庆的春节,到诗意盎然的端午,从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到温馨和睦的家庭聚会,这些传统风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风俗文化的内涵,让古老的风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通过家庭传承、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让传统风俗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

化风成俗,创新是关键。时代在发展,风俗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风俗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民俗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创新民俗产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升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风俗、新习惯,积极引导健康、文明、向上的新风尚。鼓励人们树立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尊老爱幼等良好风尚,让新风俗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化风成俗,践行是根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化风成俗的践行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弘扬家庭美德,践行职业道德,培育个人品德。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风俗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风俗文化的魅力。同时,要敢于对不良风俗说“不”,抵制低俗、迷信、浪费等不良风气,推动社会风俗的优化和提升。

化风成俗,教育是保障。毋庸置疑,教育是培养良好风俗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家庭要注重家风建设,以良好的家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要加强对风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教育,让化风成俗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成为良好风俗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做化风成俗的践行者,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传承优秀传统风俗,创新发展新风俗,以实际行动践行化风成俗的理念,让良好的风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化风成俗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推动者,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俗文化新篇章。

一审:叶力

二审:饶娜

三审:吴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