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像喝水一样,口服放射性核素药物碘-131,癌症细胞随即被“精准打击”,溃不成军;像打针一样,将少量放射性核素显影剂注射进人体内,利用核医学设备探测,癌细胞即可“无处遁形”……提起“核技术”,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核辐射及其潜在风险。然而在医学领域,核技术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核医学。
“核医学主要依靠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核药和显像设备,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雪梅表示,核医学在精准医疗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既能通过功能现象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全身病灶筛查等,又能利用核药的射线对肿瘤“打靶”,精准消灭癌细胞。
患者正在进行PET/CT检查
诊断:追踪全身肿瘤的“生命雷达”
就癌症而言,很多癌肿本身很难早期发现,一旦有了临床表现,其分期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早期治疗。而随着医学发展,借助科技手段能实现提前或在疾病早期发现,核医学就是一种。
“常规的CT等检查可评估病灶的大小、边界等形态结构,而核医学检查是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后,使用不同‘探测器’探测核药发出的射线进行显像,不仅能显示病灶的解剖学特征,还能反应病变的代谢水平,从而判断肿瘤良恶性情况。”王雪梅形象比喻,如果把肿瘤诊断比作观察云彩,常核医学显像不仅能看到云彩,还可以预测出是多云还是下雨天气。
在这其中,核医学影像的核心,就是各种基因、蛋白、代谢分子构成的“靶向”分子探针,即“核药”。
以核医学科最常用的成像技术PET/CT为例,其通常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即核药18F-FDG(氟代葡萄糖))作为示踪剂注射到人体内。由于肿瘤细胞增值旺盛,对葡萄糖类似物摄取高,此时FDG就像是“诱捕器”,放射性核素18F则是“示踪剂”,当二者合二为一时,先“诱捕”再“示踪”,会让大部分药物聚集到病灶上并结合PET/CT进行显像,清晰地显示大部分肿瘤在全身组织和器官中的代谢情况。
“PET/CT的图像是黑白两色,图像上显示的黑色区域就是肿瘤组织,一次显像就能获得全身图像。”王雪梅解释,核医学显像不仅能“锁定”肿瘤,还能“扫”清全身各个地方探查是否存在转移病灶,为临床肿瘤分期、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学信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正因为PET/CT在检查中拥有诸多优势,“一次扫描检查全身”的认识误区也让很多人将其看作“查癌神器”。王雪梅特别指出:“目前,我们认为患癌或高度疑似患癌,或是有相关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这项检查。”
同时,也有患者不免担忧核射线、核医学检查的核辐射问题。“很多人都怕辐射,但其实,我们国家在核技术应用上有严格的相关规定,我们日常检查和治疗的辐射暴露量是在接受范围内的。”王雪梅笑称,做一次PET/CT检查的辐射暴露量可能只相当于坐飞机从合肥到广州所接受的辐射量,对人体是安全和可控的。
治疗:靶向击溃癌细胞的“核导弹”
除了精准诊断,在肿瘤的治疗中,核医学的价值也同样不可替代。
“提到肿瘤放疗大家都很熟悉,但对于我们核医学科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却并不了解。”王雪梅指出,普通放疗是外照射治疗,而放射性核素治疗则是内照射治疗,像是在患者体内放置“核导弹”,精准找寻、精准打击癌细胞。
具体而言,口服或注射的放射性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定向聚集在病灶部位,释放的β或α射线可对病变组织进行密集照射,精准摧毁病变细胞,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影响极小。
王雪梅介绍,在核医学科,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甲状腺癌术后的碘-131治疗。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医生会根据术后复发风险程度,判断其是否需要进行碘-131治疗。“手术治疗是消灭癌细胞的先头部队,而碘-131则是清扫战场的小兵,这种放射性的核素在衰减过程中释放的β射线,可以精准到达甲状腺组织以及甲状腺癌细胞,杀死肿瘤细胞及残留甲状腺组织。”
与此同时,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已借助核医学技术实现诊疗一体化。王雪梅说,像镥177、钇90等核素,逐渐为医者所用。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PSMA作为前列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其与镥-177结合,相当于为镥-177安装了一个精确的导航系统,能够高效地富集于前列腺癌病灶,实现精准打击。“现在,放射性核素治疗除了在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发挥作用以外,还在肝癌治疗以及肿瘤骨转移等领域大显神威。”
延伸:提前20年“看见”阿尔茨海默
事实上,除了肿瘤疾病,核医学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
以神经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这类患者常被称为“困在时间里的人”,出现临床症状后,一方面疾病本身存在不小的鉴别诊断困难,另一方面治疗也相对偏晚。同时,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积聚密切相关,导致认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早期发现Aβ和Tau蛋白的沉积情况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及提早治疗至关重要。
“在我们核医学科通过AβPET/CT检查,通过核药标记,能够在痴呆症出现前的15~20年内检测出Aβ斑块沉积情况,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率可达90%以上,为早期干预提供时间窗口。”王雪梅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核医学科率先在省内开展Aβ和Tau蛋白PET/CT及PET/MR检查以来,至今已服务上千名患者。此外,在心血管系统,核医学在血流灌注、代谢成像、斑块分析等方面也非常有意义,可以将疾病的准确诊断提前再提前,更好地指导治疗。
其实,作为核医学科的“灵魂”,核药的种类多少也决定了诊疗疾病的多样与否、值得一提的是,从1975年成立之初的“同位素室”到如今的核医学科,二十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核医学发展始终领跑全省,其亦是省内首家和唯一一家获批《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四类)的医疗机构。
“‘四类放药证’意味着我们不仅能使用放射性药品等,也有自主研发新型显像剂和治疗药物的资质。”据王雪梅介绍,目前,该院核医学科开展使用了30余种放射性药物,除了常用的FDG(葡萄糖代谢显像剂)外,科室还自主研发了针对不同疾病特性的显像剂,覆盖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核医学诊疗服务。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