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移动员工"送手机实际是套路 此类案件瞄准中老年群体

“老用户免费送机”“不转网不换号免费送手机”……天上掉的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近期,多位中老年市民向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反映,接到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的电话,以“免费送手机”“回馈老用户”等名义诱导其开通支付宝、花呗支付高额费用。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此类案件瞄准中老年群体,支付金额通常超过千元,手机所扣款远超实际价值。

案例1

领了免费手机后 发现银行卡被扣2850元

郭先生今年69岁,家住西安市八府庄南路一小区。今年4月19日,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给他打来电话,称有免费给老用户赠送手机的活动,起初,郭先生还真以为有这样的福利。

“打了几次电话,我说我有手机,不需要给我赠送,对方电话中称反正是免费赠送的,让我领了后给家里其他人使用。”郭先生说,4月20日当天,两个自称是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的年轻小伙便来到了小区门口,态度很热情,一上来便把新手机递到了他的手里,“手机领到手后,对方称要在支付宝中进行确认领取的操作,我年龄大也不太会用手机,对方便拿着我的手机进行操作,并让我输入了密码。”

郭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两个年轻人走后没多久,他便发觉不对劲,通过手机银行APP查询,才发现银行卡账户中被转走了2850元,这才意识到不对劲,“免费送的手机,为什么无缘无故的扣了钱?”郭先生说,他赶紧联系到自称是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的小伙子,对方这时候告诉他,称这笔被扣的钱会在每月10号通过支付宝返还到个人账户,“我说这个手机我不要了,赶紧把钱给我退回来,对方称要上报给公司,此后便没有任何消息了。”

5月6日,记者在郭先生手机上看到,其银行卡扣费记录为2864.84元,时间为4月20日下午,交易场所显示为“支付宝-李某”,此外并无更多有效信息。通过郭先生手机号拨打了中国移动10086客服电话,显示郭先生每月的手机话费也较此前没有任何变化。记者看到,郭先生所拿到的所谓“免费”手机为一部红米14R手机,网络上的售价在900元左右。

现场,记者拨打了当时联系郭先生的这位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电话,无人接听。

案例2

电话中“回馈老顾客” 价值900元手机却扣了1380元

看着还放在家里的“免费手机”,陈女士气不打一处来。

陈女士介绍,今年1月,有自称中国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话术就是“回馈老客户,免费送手机”,当时觉得是正规的活动,陈女士便没有拒绝,直到1月22日,自称是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给她打来电话,询问她所在的地址,称要上门来送免费的手机。“当天下午,对方来到小区,给我拿了一部荣耀牌手机,但见了面我才知道,这部手机也并不是免费赠送的。”陈女士说,对方称要在支付宝中进行扣费,一共是1380元,这笔钱会在三年内返还到手机话费里,抵扣每月的话费。

“我当时也被他说迷糊了,让他拿着我的手机进行操作,没一会儿便扣了1380元。”陈女士说,自己退休在家,手机使用并不频繁,每个月原本的话费为38元。今年4月,她按照38元的费用充完话费后,发现话费还是不够,一查询才发现话费不但没有返还,套餐还在其不知情下升级为了69元/月的标准。

发现不对劲后,陈女士急忙联系当时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的小伙子,要求对方将手机拿走,并退还其1380元,“联系了几次,对方一直拖着,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陈女士说,后来她向中国移动客服投诉,正规的客服人员才将她的话费套餐变更了回来,还建议她报警处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陈女士提供的照片上看到,其所拿的“免费”手机为一款荣耀畅玩50,网上的价格目前在900元左右。

案例3

“三年内不转网不换号免费送手机”

交完钱发现花呗被分期贷款

今年3月,市民付女士同样是接到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参与“三年手机不换号不转网”活动就可以送一部手机。付女士说,她当时还特意问了对方,参加这个活动有没有其他的附加条件,对方强调只要“不换号不转网就可以”。

“之前有朋友参加过号码转网的活动,确实送了一部手机,所以我想这个活动应该也是真的,放松了警惕。”付女士说,今年3月30日,这位工作人员前来小区送手机,见面后,却让她开通了花呗,在花呗中支付了1980元,这笔钱被对方设置为了分期还款。“面对我的质疑,对方解释称,这笔钱会以36个月内每月返还话费的形式进行返还。”

付女士说,回到家后,她也是越想越不对劲,前往中国移动营业厅询问,工作人员查询后告知,她的号码只办理了一个交300元抵500元话费的活动,并没有36个月返还话费的套餐,营业厅工作人员还告知她目前没有送手机的活动,这时她才确定自己是被骗了。“此外,对方给我的手机是一部红米手机,我后续了解到手机的价格远远没有我支付的1980元那么多。”

记者在付女士付款记录上看到,收款商家名称显示为“西安市海星智能展示厅”,付款方式为花呗分期(12期)。

“我网上了解后,发现有不少此类的骗局,便立刻报了警。最后还是在警察的帮助下,对方才将这笔钱退给了我,并把手机拿走了。”付女士说,他记得当时这位工作人员脖子上戴着“中国移动”的工牌,到底是真员工还是假冒的,她目前也没有实质的证据,但不希望更多的人再上当受骗。

记者介入后,办理人员主动给顾客打电话称尽快解决不要曝光

自称“中国移动”人员,精准拨打中老年用户电话;以“免费送”“老用户福利”“不转网送手机”降低戒心;利用支付宝、花呗等工具扣款,金额远超手机价值;谎称“分期返还话费”,事后失联或推诿。记者通过多起案件梳理,此类的“免费送手机”套路无非以上几步,其目标也多瞄准中老年群体。

这些所谓的“中国移动”员工,究竟是什么身份?近期,华商报也曾报道过多次此类案件:3月28日,华商报A05版报道《电话推销充话费送手机结果花呗扫走1680元每月还多了70元话费》一事;4月28日,华商报报道了67岁西安市民白先生遭遇“免费送手机”骗局:自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以“老年客户福利”为由上门赠送红米手机,却在操作其支付宝时暗中办理1698.5元分期扣款,分12期偿还。手机实际价值仅五六百元,扣款金额超2倍。而在记者介入下,涉事“业务员”迅速退款,对于其是否为所称的“中国移动”员工,对方矢口否认,称其为第三方运营商人员,但具体身份不得而知。

昨日下午,案例一中的郭先生向记者透露,记者采访后,这位此前给他送手机的所谓的“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向自己打来电话,称会尽快帮他处理好这件事,希望媒体不要进行曝光,称“这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大”。记者随后拨打这名工作人员电话,并未接通。

记者拨打中国移动10086客服电话咨询此事,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有预存话费送手机的活动,预存的钱都是存到了话费中,并按期返还,如果有人上门办理业务并通过支付宝进行扣款,那并不是他们的活动,如果联系不上当时的办理人员,建议可以报警。

律师说法

受害者可选择报警处理

由警方介入调查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认为,行为人若冒充中国移动工作人员,以“不转网送手机”“免费送”“老用户福利”为噱头,以取得用户的信任,紧接着和用户接触,假装查看用户的支付宝、花呗等工具,趁机将支付宝、花呗额度刷走,目的并非赠送手机或福利等,而是赤裸裸地盗窃用户的支付宝、花呗额度,行为人涉嫌盗窃;若行为人蒙骗用户,致使用户出于误解,自愿准许行为人刷走支付宝、花呗额度,事后恍然大悟,那么此语境下,行为人涉嫌诈骗。

赵良善表示,视盗窃或诈骗的具体数额,警方可对行为人予以治安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相关规定,构成盗窃罪的起刑点是2000元,只要盗窃数额达到2000元以上的,则构成盗窃罪。若盗窃数额低于2000元的,则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的,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依据《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題的解释》第1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即可认定为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此外,《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论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据此,当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时,即可构成诈骗罪,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即使诈骗数额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即未达到3000元,仍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对诈骗分子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对此,受害者可选择报警处理,由警方介入调查。

对员工或代理商监管不力

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长江认为,若案例中业务员的“移动人员”身份是假冒的,业务员以“免费送手机”“不转网返话费”等话术诱导用户签订协议,实际通过花呗、支付宝绑定分期贷款或直接扣款,且未明确告知用户贷款合约性质及违约责任,业务员的行为属于欺诈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服务信息,隐瞒贷款关系已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第148条主张合同可撤销,并依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12条、15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退一赔三。同时,案例中部分手机实际价值仅数百元,但消费者被扣款高达千元以上,且所谓“话费返还”未兑现。根据《价格法》第14条,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行为属于价格欺诈,消费者可要求退款及赔偿。最后,若业务员多次假冒移动员工或代理商,通过伪造身份实施诈骗,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建议受骗消费者立即通过支付宝、银行等渠道申请止付,防止进一步扣款,联系‘移动人员’并保存通话录音、扣费记录等,作为诉讼依据。”朱长江说,若案涉业务员是移动相关人员,如员工或代理商员工,根据《民法典》第167条、第1191条的相关规定,企业需对员工或授权代理人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若移动对员工或代理商监管不力,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相关链接

2023年曾抓住过相关人员

这种公司有“套路”

2023年3月29日,华商报曾以《承诺三年不转网就可免费得礼品、手机……热情来电背后有啥猫腻?》为题报道过类似事件,有人自称移动、电信、联通的客服,主动给客户打电话,以赠送小家电、礼品、兑换手机等为名,诱导手机用户“享受福利”。文章称,“近三个月来,打着移动、电信、联通名头,以送手机或小家电为由的投诉有上百起。”记者当时还和受骗者一同约见了一位自称是中国移动工作人员、上门办理“只要三年不转网就赠一部5G手机”业务的小伙,而其在见到接警而来的民警后,立即把脖子上的工作证拿下来、将办理单藏到包里,坦白自己不是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工作牌也是假的。

面对民警调查,该小伙称,他们属于移动第三方公司西安某某电子科技公司。警方立即联系移动公司求证,发现其所说的公司根本不是他们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小伙又连续说了几家公司,称跟移动公司有业务,经过警方求证,这几家公司也和移动无任何关系。

据被抓小伙介绍及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公司的骗人流程一般为:

第一,这些业务员会身兼多个公司职务,最好是其中有家和通信运营商有业务联系,这样就有个合法的“帽子”,一旦被执法部门调查时,就拿出这个公司当“挡箭牌”。

第二,为了能在这个行当多赚些“意外钱”,有些业务员要身兼几个和通信运营商没有关联的公司,这些公司属于个人公司,操作的路子比较野,业务员拿到的提成比较多。每成功交易一单,他们能拿到300~500元不等提成。

第三,为了逃避打击,他们这些业务员会经常更换手机号,不停跳槽。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电信业务经营的第三方公司,必须以委托其代理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名义、业务品牌提供服务或收取通信费用,不能自行改变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不得超出电信业务经营者委托其代理的业务范围提供电信服务。建议消费者到正规营业厅、代理渠道和网上营业厅自主选择办理电信业务。若已受骗,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并报案,通信部门会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文章